第A05版:初心如炬 使命如一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游击队歌》原谱手稿:每一个音符都让人斗志昂扬

吹响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冲锋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游击队歌手稿(部分)。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脍炙人口、激昂士气的歌曲出自人民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先生创作的《游击队歌》。

被水渍晕漫过、也被岁月浸润着的这份原谱手稿,不久前正式收录于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目录,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光辉历程的重要见证。在上海音乐学院00后“校史文化传播青春大使”黄可的讲述下,我们共同重温抗日战歌手稿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个年代以贺老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历经战火和风雨,《游击队歌》手稿始终珍藏

在上音的校史馆内,有这样一份珍贵的高清复刻件。这张年代久远、陈旧泛黄的小纸片,看似毫不起眼,然而,那上面的每一个音符,都来自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这首在战争年代传唱大江南北的《游击队歌》由贺绿汀老院长创作于1937年底,1938年春首次公演。”黄可是上音音乐剧专业大一学生,如今,对于这段熠熠生辉的红色故事早已了然于心。

这首记录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直至最后胜利的壮丽史诗,迅速传遍全国城乡,甚至在敌占区,人们也广泛传唱。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像阳光一样驱散了人们心中恐惧强敌的阴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夺取胜利的斗志和信心。

虽然历经战火和风雨,贺老始终牢牢地珍藏着《游击队歌》的手稿。可以说,《游击队歌》就是贺老在中国共产党的熏陶下、在学习了当时关于游击战争的文件创作的经典歌曲。

这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英勇抗争的冲锋号

1961年,时任上音院长贺绿汀将手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同年8月13日,贺绿汀撰文“《游击队歌》创作经过”刊载于《解放日报》。“应该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我们整个民族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动员全体人民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贺老在撰文里提到,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一回事情,如何把这些战略战术的方针体现在具体的群众歌曲中,那又是另一回事情。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是全曲创作的出发点,整个歌词的内容是从这两句发展起来的,音乐的构思也是根据这两句的语势节奏而形成的。贺老认为,这两句不但一开始就给人以游击队员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暗示游击队员:勤学苦练以达到节省子弹大量消灭敌人,是在敌后与敌人作战的所有游击队员头等重要的任务。

这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看来,一个个音符都记录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直至最后胜利的壮丽史诗。这份小小的手稿,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英勇抗争的冲锋号,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永远奋斗的最强音,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行曲!

时光荏苒,这首曲子依然铿锵激昂。黄可说,新时代的上音青年,将打深专业基础,继续用音乐讲好红色传承,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让奋斗永远成为青春的底色、人生的底色。

[对话]

青年报:对于老院长珍贵手稿的故事,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黄可:这个故事之前一直都有所耳闻,但是没有这么深入地去实地看过和感受过其背后的艰苦和热血。直到我真正看到了那张保存至今的手稿——我第一时间甚至有些热泪盈眶。那发黄的小纸片,竟然能给人以那么强大的激励与精神力量,让人斗志昂扬。

时光荏苒,贺老的拳拳爱国之 心从未被时代忘却,音乐背后的身影和风骨,更是深深激励我们。作为肩负着新时代音乐使命的音乐学子,我将继续用音乐讲好红色传承,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在一次次对经典的重温和致敬中获得精神的升华与思想觉悟的提炼。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