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初心如炬 使命如一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凯先院士: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我是一名党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这样介绍自己,“回顾建党100年、建国70多年来,中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内心深感自豪。”这位用一辈子为我国药物设计新兴领域的开拓和创新药物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院士说,作为党员,就是要心怀大局、心怀全局,“国家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党员,就要心怀大局

1945年8月28日,陈凯先出生于重庆,父亲为庆祝抗战胜利为其取名“凯先”。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对科学家故事、科技发明事迹非常入迷,就萌生了一种科技报国的愿望。这样的理想深深扎根于他心底,不管人生境遇怎么变化,这一信念从未泯灭。

“我这一生遇到很多变化和转折,但每次我都记住一点,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陈凯先说。在他看来,作为党员,就要心怀大局,心怀全局,为国家发展战略做贡献。

担任药物所所长时,陈凯先曾面临一个重大抉择:药物所是否要东迁张江? 当时,社会上“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认识还未完全扭转,药物所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陈凯先说,面对艰难抉择,他和班子成员把国家发展放在了第一位。2003年,上海药物所张江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第一家整建制搬迁至张江的国家级生物医药核心研究机构,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如今张江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药谷”,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国家需要”,这就是他的初心

2005年3月,刚届满卸任上海药物所所长的陈凯先,又迎来新的挑战——出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如何推动科技与教育的交叉、现代与传统的交叉,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这个他一开始不敢接受的担子最后还是一肩挑了下来。

“陈校长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中医药的门外汉,其实他是我们学校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引领者。”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赵咏芳说,他把药物所东进张江的开放精神带到了中医药大学,在他带领下,学校在科技创新领域蓬勃发展。

几十年来,陈凯先的所有成绩都源自“国家需要”,这也是他的初心。“科技报国,为党的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我感到很充实”,陈凯先说,“回顾几十年人生历程,我感悟到困难和磨砺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