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九旬老伯街头摔倒 他带着儿子“教科书式”救人

父亲节,这样的爸爸才是“模子”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王永镇(右)在帮助受伤老人。受访者供图

6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傍晚,80后青年王永镇从上海时尚中心的早教中心打算开车带儿子和妻子回家时,突遇一名九旬老伯在街头摔倒,血流如注。他立即跳下车用随车急救包施以援手。在另两位好心人的协同帮助下,老人终于转危为安。“这是我第一次带着儿子一起救助别人,也是我出院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救人。之后儿子对我说,爸爸真棒……”救人后,王永镇感慨万千,在朋友圈书写了那么一段。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父亲节当着儿子的面救人

昨晚5点20分,在陪儿子参加完早教后,王永镇打算和家人一起回家吃饭,突然看到前方有市民围观。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发现地上有一摊一米多长的血迹,觉得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在征求家人同意的情况下,他下车拿取了车上常备的急救包,来到事发现场。

此时此刻,已有一名女生和一名身穿红色衣服的先生跪在地上,用抹布帮助老人止血。却因为缺乏急救物资,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王永镇的加入成为成功急救的关键因素。他告诉记者,自己先是询问了老人摔倒的原因,当了解到老人是走路时突发性摔倒,再查看了老人的头部有开放性伤口后,立即用纱布和绷带为其做了包扎。

地上的鲜红的血蔓延开来,倏地抬头,王永镇突然察觉老婆就带着3岁多的儿子站在一米开外。儿子对妻子说了句,“这个爷爷流了很多血”,之后便默不作声,静静地观察爸爸救人。

“说实话,我本意不想让孩子看到地上的鲜血,这对一名孩子的冲击有点大。但我转念一想,这未必不是一个言传身教的最佳场景。”王永镇事后回忆说。

在为老人做了伤口的清创和包扎,检查其有无其他受伤和骨折,确保老人没有问题后,几人一起把老人扶起来。渐渐地,老人恢复了一些意识。眼前的这名九旬老伯双耳佩戴助听器,显然是名失聪老人。“那个血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了?”“我能走了吗?”“我要回家”……没有手机,也背不出电话,再加上耳背,与老人的沟通非常困难。恢复神智后的老人有点语无伦次。

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了。在王永镇、民警及热心市民的帮助下,众人将老人转移至附近的台阶上,稍作休息,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在此期间,王永镇和家人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避免再次发生意外。最后,众人将老人移交给了医护人员。这时,王永镇才带着妻儿默默离开。

回到车上,在现场没多作声的儿子扭过头对王永镇说了一句,“爸爸,厉害!”因为年纪小,儿子无法用更完整、更华丽的词来表达钦佩。短短的四个字却在这位80后爸爸心中激起了一丝涟漪。

把公益的种子传承给儿子

让人欣慰的是,被及时送到医院的老人如今已脱离生命危险。“当时老人流了差不多300ML血,如果不止血的话可能有生命危险。”王永镇说,“其实救人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围观的市民说,你们是好人。我觉得这是举手之劳,我有这个能力、有条件和设备,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别人。这也是公益人一以贯之的理念。”

1982年出生的王永镇是上海民安防灾减灾志愿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曾反盗反扒90多次,消防救助50多次,应急救助110多次,还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提名奖。救人对他而言并不陌生,但唯独这次却分外特别,因为是“第一次带着儿子救人”。他曾经领了不少奖,但那时儿子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上。现如今却当着众人的面得到了儿子的点赞,让他倍感欣慰。

王永镇回家后十分感慨,“我并不是有意地要带着孩子去做这件事。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会把一种精神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儿子,将来他长大了也会是能帮助别人的人。而非仅仅是用嘴说。是真实地让他在第一线看到爸爸如何见义勇为。”

在王永镇看来,家风是可以传承的,比如自己跑长途汽车的老父亲就曾和他提起过自己援助其他驾驶员、路人的故事。“他曾经看到盘山公路上有车辆侧翻,赶去救援。而我母亲也曾抱着被火车撞伤的孩子,拦下马路上的汽车,将孩子送往医院。他们的以身作则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如今,我也希望将种子传承给儿子。”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