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荐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在流动中交融

评长篇小说《王三街》

崔庆蕾

    图尔贡·米吉提(右)和玉苏甫·艾沙(左)。

崔庆蕾

《王三街》是一部由维族作家图尔贡·米吉提创作、翻译家玉苏甫·艾沙翻译完成的长篇小说,是新时代维族作家创作的一个新收获。这部作品以王三这位传奇人物为核心,以他的生命故事为底本,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在新疆地区的多民族交流交融的故事,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故事,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何以深度交融、共同体如何建构等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自古以来,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与融合就是一个重要的旋律,也是文学书写的一个重要向度。交融的前提是相互之间的迁移与流动。《王三街》注重展现这种流动的重要性。主要人物王三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载体,重要的前提便是自身所处空间的不断流动与迁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种流动并非个体化的,而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王三的父辈就是因为流动而相聚于阿克苏。他的父亲肉孜·卡尔万曾是一名往来于各地托运货物的商人,养父王先生也是出生于天津后来四处闯荡的商人,他们经过不断流动迁移之后汇聚于阿克苏,也让王三得以以被收养的形式从一名普通的维族孩子成长为文化交融的一个特殊载体。迁移与流动让不同民族的人相遇相聚,也给了不同的文化和观念以交流的空间。当然,因为流动而带来的相聚仅仅只是打开了交融的可能,真正的文化流动与融合需要日积月累的时间的沉淀。

别有意味的是,《王三街》对于文化交融的处理也是通过流动与迁移的形式来进行的。小说的叙事空间主要在阿克苏和天津两地展开,在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上,有几次重要的迁移和流动,一次是少年时跟随父亲和两个哥哥坐着马车从阿克苏去天津寻访故里,并在天津生活了八年。第二次是陪同养父由天津重返阿克苏并最终定居生活,开辟事业。第三次是到政府任职后重返天津探亲。几次迁移流动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都别具意义。如果说阿克苏是一个实践空间,天津则是重要的精神成长空间。第一次的返乡之旅,也是一次文化洗礼的过程,在漫漫长路上王先生向孩子们讲述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与传说故事,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养分,帮助父子三人熬过漫漫长途。这不仅是一次回乡之路,也是一次文化的熏染与接受。而在天津这个新的文化空间里,王三接受了新式的教育以及中医知识,成长为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视野的青年人。第二次去天津所看到的景象以及亲人的遭遇,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林基路等人所从事的事业,以及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对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在小说中,流动成为人物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

但深入的交融并不能通过流动而自然生成,还需要有共同的情感和道德基础。作品在展现多民族交流融合时着力强调了道德基础和观念认同的重要性。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几乎都是道德情义的化身,并身体力行地将这种观念实践、传播,将王三街最终营构为一个充满情义的道德高地。在小说中,王先生、王三、库尔班·依那也提都是道德情义的化身和典型代表。王先生离开新疆时,把客栈托付给阿克苏人库尔班·依那也提,没想到多年之后归来,客栈不仅被打理得很好,业务上还有所扩展。而且尽管这几年他们都不在,库尔班却每年都把租金算好,放到一个陶罐里,埋在地下。王先生也投桃报李,把茶馆的营生交给他。这个看似寻常的细节,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信任与忠诚。库尔班信奉的“饮食的乐趣在于劳动,生活的乐趣在于干净”的人生原则,显现了他高度的道德自律。这与王先生从新疆返回天津后看到的亲人四散、房屋易主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先生与王三作为主要人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关系的处理中也始终强调道德自律,比如对于夫妻情感的忠诚,以及在打造王三街的过程中对于邻里关系的处理都是如此,他们极力倡导一种忠诚、和善的精神品格,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友爱的民族氛围。王三街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为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空间,是以这种共通的道德基础和观念认同为基础的,不同民族的人因为共同认同和遵循的这种道德观念,而凝聚成为一个强大的共同体。

由流动而相聚,由共通的情感道义作为基础,文化的深层交融才得以充分展开。这提示我们,共同体意识的建构,需要建立在不断交流交融的基础上,也需要建立在共通的道德基础和文化认同上,只有在最普遍的人性和道德观念层面形成共识,不同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融合,不同的人才能构筑起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意识。王三街的故事,清晰地显示了这样一个结构的过程,它既生动讲述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提示出一条通往未来之路。

崔庆蕾,文学博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著有《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该著作入选2020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