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文化事业的发展虽然形势喜人,但是,也存在社会关注度不足、资金捉襟见肘等问题,而艺术高校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也有一些有劲使不上的现象存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 此次,廖昌永带到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二次全会上的这份提案,标题很长,《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充分发挥艺术高校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积极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但他想说的话却很聚焦,事关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出现过度营销等问题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在认真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后,廖昌永深入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目标任务,结合上海音乐学院办学实际与相关领域调研的情况,他提出应坚定艺术高校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廖昌永介绍说,其中,文化事业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机构利用国有资产,面向全社会产出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主要表现在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创新,更多创造文化价值而非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等精神需求而产生的行为,更多体现经济利益与商业价值,追求利润。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廖昌永指出,近年来,文化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无论是“淄博烧烤”还是“哈尔滨”的“南方小土豆”,都激发了一个又一个文化产业现象级事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为了经济效益而过度营销、流量至上等问题。 建立文艺创作成果转化认定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廖昌永建议,要释放艺术高校文化生产力,发挥推动事业发展主力军作用。 他认为,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的源头之水,应像抓文旅经济、艺术产业一样,花大力气抓创作。要打破文旅、教育条块,整合资源,借鉴影视创作经验,设立国家艺术创表专项基金专用于资助和保障艺术院校原创节目生产、制作与国际国内传播推广。同时,借鉴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突破政策瓶颈,建立文艺创作成果转化认定机制,使高校教师劳有所得、心安理得、轻装前进。 廖昌永还建议,将学校高水平场馆与高品质公共空间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繁荣文化事业主阵地作用。高校高水平艺术场馆与公共开放(文化)空间纳入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体系建设。“我们还可以借鉴文旅院线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高水平艺术场馆、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管理与运营专业化、规范化,设立专项支持资金以购买服务等多元形式实现财政补贴,以凸显其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校内外美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不仅如此,廖昌永还建议,支持艺术高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事业标识,构建文化传播交流主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