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中生残忍杀害同学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方面?无论案件中是否有校园霸凌的现象,校园霸凌依然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我们采访了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 对于这件事和校园霸凌现象,我有很多话想说,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实”“两个全”。 第一个“实”,就是希望夯实学校的德育基础。德育是包括了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塑造、打磨的,并不是天生的善与恶的简单评价,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受了多少比重的思想道德教育。我特别希望德育教育能真的落地,在学校里生根、发芽,长出属于本学校符合学情、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而不是流于活动、流于纸面。 第二个“实”,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应该要从教师的层面、从一个班、一个学生的个体去看,如何培养他的责任心、同理心和他的意义感、价值感,老师要上好每一堂心理课,而不是说等问题出了就去危机干预,那已经是滞后了。 第三个“实”,是陪伴要实。我这里也有很多外省市的学生来咨询,基本都是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孩子在老家被欺凌、被霸凌。当我询问这些父母为什么不能带着孩子去学校走一圈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没空,要赚钱养家”。我们也理解,很多家长外出工作也是身不由己,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陪伴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哪怕是发个信息、传张照片,也要尽量每天抽空与孩子聊聊天,或者在适当的时间视频,看看孩子都在干些什么,陪伴最起码的基础就是要了解。 再来说“两个全”。第一个“全”,我们要本着全面发展的理念去培育一个人,而不是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出了事了才针对问题去解决。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是非对错,要去教,所以教育引导非常重要。 第二个“全”,是希望孩子的生活是多维的、全面的。现在有些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我们希望孩子能心里有自己也有他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有获得也有付出,有享受也有责任担当,是一个完整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教育任重道远,教育意义非凡。希望这样痛心疾首的事情能够少一点再少一点,我们教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这个责任。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