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十八个国际社工日。今年国际社工日的主题是“美好生活:面向变革,共享未来”。透过社工的视角,让人看到了在生命尽头,温情与爱依然存在的可能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这群社工正深入患儿以及患儿家庭,展现医务社工在面对生死、爱与关怀中所展现的专业责任和使命。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家属的悲伤有社工关怀 “喂,是社工部傅老师吗?需要医务社工支持!”复旦儿科社工部傅丽丽主任接到护士长的紧急电话,便安排医务社工汪庭娟和刘泳志立即前往PICU。在那里,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正情绪崩溃失声痛哭。 两位医务社工立即上前扶住母亲的肩膀给她支持,从护士老师那了解到家庭情况后做了分工,一位社工在现场安抚情绪崩溃的孩子母亲和外婆,平复她们的情绪后引导两人互相支持,对外婆和母亲说:“孩子知道你们非常爱他,我们要带着对他的爱和思念替他好好生活下去。”另一位社工对在场其他亲属提供后续相关手续办理的信息支持,提醒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两位年轻社工的督导带教张灵慧是2015年起就担任了重症医学科危机干预、儿童临终关怀和家长哀伤辅导的医务社工。2020年起,社工部每周召开个案讨论会及业务知识培训,既提升医务社工的临床服务能级,又能预防专业情感耗竭问题,以确保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道路。 爱心的传递由社工接力 大年三十临近下班时,社工部傅丽丽主任接待了两位客人。他们是曾带着孩子在儿科医院门诊就诊过的一对夫妻,考虑到过年会有很多重病经济困难的家庭留在医院,想为这些困境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就找到了社工部。在傅丽丽主任的耐心细致地介绍下,夫妻俩被复旦儿科慈善公益和人文关怀精神深深感动,当即捐赠了十万元用于大病救助,也成为社工部兔年收到的最后一笔捐赠。 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院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同时也勇担社会责任、传播社会大爱,在推进儿童公益慈善事业上积极探索。 复旦儿科社工部的公益慈善工作从疾病救治逐步扩展到患儿家庭社会功能重建。目前,医院社工部的基金管理工作设有专职岗位,由六位责任社工负责评估,由4位项目社工负责具体执行,以确保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发展至今,医院共建立了近150项慈善专项基金,覆盖20余个临床专业科室和各类疾病,累计募集款物3.7亿元,资助患儿1.3万余人次。 特殊的决定被社工尊重 “我从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直到我遇到了你们(医务社工)。”这是来自尼日利亚的一家人受到儿科社工的帮助后的由衷之言。R先生和F夫人的孩子出生时被确诊为胎粪吸入综合征,因“医药费支付困难”转介到社工部。“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允许在新生儿身上有任何切口,她生来就该是完整的。我很诚实地跟医生沟通了这一点。”1个月后,宝宝顺利出院。 一直参与到多学科会诊门诊工作、和医护团队紧密合作提供社工专业服务的儿科社工简杜莹说:“社工的工作就像涓涓细流,平等地包容着每个人。” 近年来,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正在逐渐普及和发展,医务社工已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建设的排头兵,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专业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