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

上一版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1200年江湾的历史这本书讲清楚了

记者 郦亮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在上海,江湾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有城市兴起、历史的延绵,当然也有文化的勃兴。东华大学教授、上海文化学者陈祖恩的《江湾:历史与风景》昨天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推出。这部作品也是目前少有的研究江湾历史的专著之一。

据陈祖恩介绍,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成陆距今1200余年,市镇始建于宋。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包括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全域,宝山区高境庙地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新江湾城地区,以及新静安区的部分区域。江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江湾交通便利、学校林立,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然而,20世纪30年代,江湾地区的很多优秀建筑被战火摧毁。

这部《江湾:历史与风景》聚焦江湾镇并辐射周边地区,从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中发掘,以12个专题、130余幅各类图照,将历史上的江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不少史料过去很少有人知晓。比如,书中特别强调江湾“学校多,江湾镇亦成为文化名人居住的地方”。1925年2月1日,丰子恺用出售浙江上虞私人住宅所得的资金,与匡互生等人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设有美术科、音乐科、文学科,以《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办学宗旨。校址初设于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后迁至小西门黄家阙路。

可以说,江湾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在陈祖恩看来,江湾地区相较人烟稠密的南市、闸北,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发展空间,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上一马奔腾,大块的农田、蜿蜒的河流、蒿草旁的坟堆快速消退,代之以四通八达的道路、拔地而起的住宅、书声琅琅的校园。“江湾,从田野小镇到繁华都市之重要区域,世事沧桑,见证上海近代的历史。”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