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长三角“本地人”

    5月23日,工作人员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忙碌。    新华社 图

记者23日走进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时,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即将交付汽车生产线焊装使用。

这款工业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长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电机用浙江的、减速器用江苏的、壳体用安徽的,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均不出沪苏浙皖,全部为长三角制造。 

新时达是这款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它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促使区域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实现整机应用。  

攻坚“硬科技”,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龙头高昂,苏浙皖发挥产业所长,三省一市补短板、延长板,串起产业链、创新链,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03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昨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新时达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内,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这台机器人颇为特别,其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产地衢州,减速机则为苏州出品,机器人本体及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均不出苏浙沪皖。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近3200台。

“在机器人业务方面,新时达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一梯队。”新时达总裁梁锐介绍,新时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企业。

据权威机构统计,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前四的国家。其中,密度第一的韩国,每万名工人中的工业机器人数超过1000台。中国以395台/万名工人的密度,居全球第五。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

而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则是来自一个由上海牵头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计划。2022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工信厅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以抵御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程度高所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根据计划,“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货量要超过200台,2025年力争下线2000台。来自新时达的数据显示,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当年,“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即出货827台,2023年更是完成了2338台。

“机器人‘全长三角造’,使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负责人说。

新时达总裁梁锐介绍,在制造技术革新方面,新时达机器人在上海和深圳分别建立了基地,拥有六轴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产品线,年产能2万台,拥有国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工厂,提升了交付能力,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2020年该工厂入选上海首批智能工厂,2021年度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23年入选上海市首批标杆性智能工厂。

在市场应用方面,新时达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领先企业,累计出货量超过4万台,位居国产第一梯队。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