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随着近年来AI工具的兴起,学生们的热议话题又多了一项:你使用AI写毕业论文了吗?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说“不”,并进行论文AI代写检测,也就是用“AI检测AI”。 青年报记者进一步调查获悉,在上海高校中尚无明确这样针对AI使用的“补丁”通知,大多数以日常导师的口头提醒为主。AI主要扮演辅助角色并需在实践中建立规范,以及背后价值观的正确建树,成为高校专家集中的声音。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林千惠 记者调查 多所高校就AI发布 最新“补丁”通知 4月28日,福州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AI代写的检测,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通知中介绍,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规范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生成式AI技术,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 湖北大学本科生院也在上月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记者了解到,上海高校方面,虽然目前没有明文通知,但从学生进入论文开题开始,学术规范便会反复被提及。同时,已有院校正在制定AIGC的规范使用指南。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的传播学院和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已经在试点,要求学生规范使用AIGC。比如,传播学院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要遵守AIGC开发者使用法规;符合学术道德规范;使用AIGC时应进行标注;对AIGC生成的内容进行必要自查;遵循学科相关AIGC使用规定;遵守教师课程要求。 此外,该校研究生院正在牵头制定学生规范使用AIGC的指南,此举也是提醒学生对生成内容自查,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与能力。与此同时,目前市场已推出了针对毕业论文使用AI工具的查重工具,如知网便附带有AIGC查重工具,可快速识别疑似AI生成内容。 观点交锋 正方 极佳的辅助润色工具 早在2023年12月就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调查显示,AI工具已被受访者应用于资料查询(61.30%)、翻译(58.31%)、写作(45.75%)、计算(28.21%)、制表(17.49%)、绘图修图(26.36%)、音视频生成(24.28%)、PPT制作(24.83%)等多种学习、生活场景。 采访中,不少毕业生向记者坦言还是用到了一部分基础功能。在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小王看来,AI工具是个好辅助,对她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起到了很大帮助:“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动辄大几十个,如果你一个去一个改它的格式非常麻烦。”写毕业论文时,她经导师推荐,使用了一款针对论文修改的AI工具,用其检查毕业论文格式,由此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检查效率,避免了许多无用功。同时,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她的思维难免有枯竭之处,语句也偶尔会随着灵感的钝涩而变得干枯,这时候AI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她会将自己写的词句输入给AI,向它下达指令,让它帮忙润色,看是否能从中得到启发。 小严是沪上一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AI工具使用上,也有与小王类似的操作和想法,只是使用方法不同:“我想要画一个什么东西,但是我找不到资料,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构图,我就给AI说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详细描述,它就会给我很多图。”他会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图进行参考,观察它的配色和元素,从中获取灵感。 “我的导师很赞同我们使用AI作为辅助工具。”小严回忆说,因为目前广告设计面临“设计危机”,如今市场上许多公司已使用AI作为辅助调整图画设计,如果拒绝使用AI,等同于拒绝市场,“科技不断发展,既然已往前走,便要顺应时代。”但小严的导师也强调,绝不赞成学生在毕业论文使用AI,这对毕业设计而言是偷懒,同时也不利于毕业生信誉。 反方 AI论文“牛头不对马嘴” 尽管AI工具作为辅助手段,似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帮助自己完成了工作,宋同学却认为,AI工具无法给自己的毕业论文提供多少帮助,她是个理科生,专业为软件工程,平时主要是跑实验室写代码,她形容AI写的代码为“牛头不对马嘴”,即写一段可以,但要程序跑起来几乎不可能。 “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在用,写出来看上去特别不成样。”她也因此坚决认为,AI工具根本无法使用到毕业论文中去。她回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在预答辩前老师检查,有位同学使用了AI工具完成文章,写得太过粗糙,当场被老师认出,狠批一顿叫他重写。 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也有热帖指出,用AI工具写出的论文很容易看出来。AI会编造根本没有出处的参考文献,搜索引擎根本搜索不到。还有本科生博主晒出了用Chatgpt完成论文初稿后AIGC查重率达96%的“血的教训”。 关于这点,小王深有感触:“让它推荐文献的话不是很好用,它算力有限,能搜到的资料库不是很多。”此外,AI书写的论文通常僵硬、刻板,网友总结规律称,譬如AI喜欢使用“首先,另外,此外”,写文案没有主语,且内容空洞,全文充满空话,没有任何例子。接触多了,并不难认出。 不仅是文本,当作为艺术设计工具时,AI同样不是万能的。小严仔细回忆一次课程作业,导师希望他们使用AI工具,创作一组反映人的心理问题的图画。他们采用的设计元素是具有毛绒质感的拳击柱,想要传达温暖的氛围。而AI生成的图像虽然具有一定的毛绒质感,图像背景却过于复杂,柱子的形状和颜色要么花里胡哨,要么黑暗诡异,和最初设想南辕北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调整。更不用说应用于体量更大,内容更复杂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专家观点 需在实践中建立规范 论文的原创性是重要的边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周葆华认为,总体看,AI目前其实主要适合做一些辅助工作,比方说语言的翻译、文字资料的初步梳理等,本身的能力尚无法承担创造性较大、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工作。而学位论文是人的学术创造性活动,需要理论创新、一手资料的实地收集等,AI目前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还是把它定位在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同时需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这方面的规范。 “学位论文包括其他学术论文,都强调作者的原创性,所以,从学术规范、原创性的角度来讲,其实也不能依赖生成式AI的使用,主体不可能也不应该由AI生成,因为生成式AI的背后是根据以往人类知识和数据的积累,所产生的概率性结果。”周葆华认为,从核心原则上来讲,应保持论文的原创性,同时对他人和以往成果、版权等应给予尊重,这是重要的边界;另外从规范性角度来说,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应用到AI作为辅助,也应当有清晰的标注和说明。 与其制定限制性规则 不如改进现有教育教学办法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宇鸣认为,AI技术的运用在未来只会越来越普及,学校对于学生提交作业、论文的质量评定尤其是辨识其原创性的难度将会更大,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要在“育”字上做文章,让同学们使用有“度”。 “其实,早些年的同学作业中就有这类问题,AI直接生成文本其实只是一种技术更新,同学们更往前就是采用‘复制粘贴’办法,在作业中拼贴材料,现在无非是将这个步骤更加人工智能化了,可以直接生成文本了。”严宇鸣认为,与其“堵”不如“科学引导”。“我个人鼓励学生拥抱新技术,通过AI方式更加便捷获取外部信息,更加高效处理基础信息,但也坚决反对学生直接使用AI生成文本,或者简单编辑,添加几处标题,就变成了自己的文字表述。” 在严宇鸣看来,作为教师,在这一问题上也应有自觉反思。“当我们的学科培养更多地关注学生论文内容,予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学生也会自然意识到相应文本的原创性价值,倍加珍视其过程性探索意义,会自觉地反感、抵制AI技术对于自身意愿表达的简单替代。”严宇鸣说道。 严宇鸣特别强调,作为校方管理部门尤其是教师,与其制定各项限制性规则,不如更好改进现有教育教学办法,研究探讨如何更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意愿,如何更为有效带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积极性的教学办法,对于AI技术的运用是一种配套手段,对其予以鼓励或限制都应更多立足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