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荐读:古人“吃冰”

【文/林颐】

    《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

    作者: 严凌君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红楼梦》有处情节:宝玉挨了贾政的一顿打,口干舌燥,想喝酸梅汤。我读到此处,就在想,红楼里的酸梅汤有没有冰镇过呢?第六十四回说道,宝玉素昔禀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将茶连壶浸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而已。这句话里的涵义,冰镇冷饮应当是有的,似乎还很常用。炎炎夏日,冰镇酸梅汤可真是消暑的好物。说起来,慈禧太后也是极爱的。1900年慈禧西狩,奔至长安,要吃冰镇酸梅汤。然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

以上叙述,或属文学片段,或属回忆瞬间,只鳞片爪,于古人吃冰的细节并未有进一步的展开。近日,我读《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发现其中选了邱仲麟的《天然冰与明清北京的社会生活》,真是让我喜出望外,先翻了这篇细细品读。

文章提到,中国官方藏冰制度悠久。周代时就已经设置了冰窖贮藏天然冰,并设立“凌人”官职,专门负责冰块的保存事宜。历朝自此都有窖冰的传统,且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作者历数清朝历代的藏冰数量,又据文人墨客的记载得窥当时凿冰、伐冰之热闹景象。写了官方用冰的情况,接着又写了民间百姓的生活。比如,“酷暑益炽,南中亦所少也。几席灼暴如火,至竟日席地,以冰沁西瓜饮之,犹流汗如雨。是日,闻都中冰厂藏冰已罄,一斤许者须京钱一千矣。”寥寥数语,京城百姓饮冰消暑的画面油然眼前,兼及物候引致的冰价上涨。

“典范历史”长期占据中国历史书写的主流。以中国二十五史为例,难见平常百姓。这些历史通常以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思想演变等为内容,对物质文化和“人”的活动多有忽视。在历史领域,中国大多数人真正的生活就成了隐形的、模糊的图像。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不仅活泼有趣,更牵涉中国人最普通、最基本的生命哲学观。

自20世纪2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之后,生活史已成为国外史学的一大主流,我们中国的生活史研究最近几年方才崭露苗头,路还很长。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