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情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工心记

与AI共世界

【文/瞧爱】

时装的演变和更迭从未脱离人类社会的环境,更何况我们的日常行为早已被大数据的天罗地网一一收集,AI预测流行仿佛指日可待。

我的工作俗称“买手”,大名叫作merchandising,一般译成“商品部”。但若描述实际工作内容,更妥当的说法应该是“采购销售部”。采购回来的包包衣服鞋子都是用来做生意的,商品的售罄率和营业额的成长才是我的指标。

花掉的钱都要转化为销售,所以买货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对着这个包包那条裙子指指点点就行的,买手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对未知和未来做出判断。不过呢,由于时装多变,在科学计算之上,还需要匹配眼力和勇气,这就给这份工作增添了一丢丢神秘的光环,而且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

但近来我有点怀疑了。怀疑不久的将来,这个职业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无缝隙的信息网让时装界原来的节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相连趋同的潮流、历史档案的复刻和制造爆款的套路,完全可以让AI学习。搞不好连Studio都可以引进人工智能,不分昼夜爬上所有网络搜刮灵感,民族风走进封闭山村,未来风直登三体世界,总有一天超越人类的想象。

或许AI天生不具有的是人类的审美观,但那也是可以学习的。每个时代被推崇的美感及其表现,必然能被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所解释。在年轻文化驱动的今日,AI调出相关文件夹就能找到指导。迷恋LOGO、街头文化、音乐元素与时装结合、复古情调、自我中心视角……回到上世纪80年代,又何尝没有相通之处?

昨天收到一条短信,我一时好奇买入的“AI投”报告分红100大洋。纵然微薄,但在另外两个传统基金都亏损的情况下,还是带来了热昏天的小清凉。过了一会儿我忧从心来,决定去找儿子谈谈。这孩子缺乏艺术和创意,擅长计算和推理,掐指一算恐怕以后是要输给AI,决意要未雨绸缪,加强文化建设,增加综合竞争力。

孩子心不在焉地听我叨叨着,逮着个停顿,抬起头来看着我说:“那我以后买个机器人替我去上班不就行了?”

荒唐,又并非不可能,未来的人类必然是与人工智能交织的存在。老母亲最为好奇的是到那个时候,时装会变成什么样,人类推崇以什么为美?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