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书评:人与办公空间如鱼得水

【文/潘飞】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作者: [美]尼基尔·萨瓦尔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除了物理和情感价值的“家”,办公室恐怕是现代人花费时间与心力最多的空间——人在这里挣到生存必需的薪水,还构建着上下级、同事等各种关系。小小隔间,关乎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生意义,自然与每一个人都痛痒相关。而一方不过数十平米的天地,如何成为梦想的孵化器?它又是如何伴随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形态方面的进化?办公室与建筑设计、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保持着怎样的关联?这便是《隔间:办公室进化史》需要观照的诸多问题。

静态的空间规划、办公家具,加上动态的人在其中的行为动作,共同构成了办公形态。所以,勾描办公室的进化史,离不开这两个框架。通过《隔间:办公室进化史》,我们不难发现:办公室是社会发展的技术和物质产物,它在形貌上的更迭,其实与工业革命、建筑材料、设计风格、办公设备、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同时,这些因素也互相影响着,使得办公室像世界上的其他物质一样,逐步演变,而这种演变,平行于社会与人的精神变革。

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办公建筑的诞生是在1860年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这场革命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彻底地改变着个人在办公空间内的行为模式,也彻底改变了办公空间的整体面貌。20世纪20年代,美国办公室环境受到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重大影响,所谓共享型及串联型等规划型态得以诞生,易于监看员工作业的大空间配置维持着传统办公室的阶级型态。这种以高效率为根本诉求的办公空间,其“集中监视”的理念虽饱受诟病,但毕竟造就了一种实用的、给社会带来财富的公共空间。但随着西方经济的繁荣,人们厌倦了这种窒息、压抑的办公空间,渴望享受舒适便利之时,能获得尊重。于是,上世纪50年代景观办公(landscaping office)理念应运而生,但这种办公空间也有自身的缺点——缺少个人私密性、自然采光差、缺少室外视野以及自然通风等等,自然难逃被抛弃的下场。80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标志着办公自动化时代的到来,这使得办公空间的组织、结构由原来的“一元制”变为“多元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成为新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轴;办公室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化、人性化、虚拟化、移动化,也就是“You can work at anywhere, you can work in  anytime”,但是弱化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得现代人越来越孤独。

从地面到空中,从狭小到宽敞,从简陋到豪华……办公室的衍进从另一个层面折射着“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工业革命以来,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工业文明渗透到了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导致人们感性与理性的分裂。于是,普遍性、公共性、均质性、速度和效率成了这个时代办公建筑设计的最高价值和准则,而人的情感、想象、直觉受到了压抑,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被消弭。相反,20世纪开始的人文主义主张从诗性的途径把握具有情感、直觉、欲望和意志自由的人,这种理念体现在办公建筑的设计中,就是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对于办公室的研究,十分类似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等作品中对于监狱和医院的思考。就空间概念来说,办公室与监狱、医院等社会组织无异,但办公室构筑的社会、企业(办公室)、人之间的三维关系最终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为什么工作;我们该如何工作得更好。这有助于职场人士反思工作方式的生成和意义:对于疲于工作、将其视作谋生途径的人来说,办公室不过是牢笼、油锅、针毡和修罗场;而对于享受成功之乐、渴望有为的人来说,办公室才是港湾、福地、温柔乡。说到底,人与办公室之间应如鱼得水,“共享办公”“联合办公”等新型的未来办公空间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作是具有社会动力的,这种动力理当具有生产性和价值,让人体验到身心愉悦,从“组织人”回归“人”的本质。这种空间,不只是与时间一起构成“物质”的哲学存在,也不单单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建筑盒子,它更像一个神奇的盒子,装满了意义、价值、规则以及七情六欲。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