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彦萍 文/图 今年59岁的“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明年将退休,在龙凤的这几十年里,他带过的徒弟、实习生数不过来,高三学子柏珺宸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今年春考结束后,这位男生就到龙凤位于江宁路上的工厂实习了半个多月。“高考结束后,他马上又要来实习了。”徐永良说。 高三学子想学门手艺 第一次看到柏珺宸时,他正在桌上练习烫扣条,一遍又一遍,时间过得缓慢,活儿做得精细,过程也无疑有些枯燥。男生、向明中学的学生、旗袍学徒,这三个身份似乎很难立即联想到一起,“为什么”三个字油然而生。对于这个问题,柏珺宸一番搞怪后,吐露了初衷,“爸妈希望我学一门手艺,就算考砸了,不至于未来没饭吃。” “学门手艺,找个饭碗”的理由听起来有些实诚,却不乏透着些许真心。小柏透露说,自己做手工兴许有天分。手工课的时候缝个笔袋什么的不在话下。春考结束后,他自以为能被心仪学校的护理专业直接录取,就定定心心去龙凤实习了,没想到这个专业实在太热门了,录取分数比去年涨了36分,无奈只能结束实习回家好好复习参加高考。 在龙凤实习的那些日子,对这位高中生来说无疑是新鲜的。“我当时学做盘扣,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学会。从烫料子开始,一开始手生,烫的是比较差的料子,需要在里头塞铜丝塑形,做图案。这个工艺很复杂。一整套全部学会至少要两三年吧。”小柏说。 虽说一直在工厂实习,但有次他去门店帮忙,参观了一下店内陈列的旗袍,还是被传统文化的美惊艳到了。在龙凤实习时,徐永良徐师傅会亲自带教,其他工作人员也都会指导他。这让小柏下定了决心,接下来几年好好地学这门手艺,“大学毕业后,如果我找不到好工作,就跑来这里做旗袍。” 要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将非遗和土挂钩,你是怎么看的?”小柏回答道,“土不土和是不是非遗没关系。其实,龙凤也可以考虑和二次元游戏联名,毕竟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军。” 他认为,机器制作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但手工制作的服饰、工艺品就很个性化。因此,传统技艺是不可能被淘汰掉的。靠手艺吃饭在哪个年代都能养活自己。 对于小柏的到来,徐永良无疑是欣喜的,“这些年,主动过来实习的高中生他算是第一个。” 徐师傅告诉记者,小柏第一次实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对工作相当负责,“他如果今后要吃这碗饭,非常有潜力。从事这一行,本人一定要有兴趣,而不是父母逼着去做。” 非遗技艺如何传承下去,不光是徐师傅在考虑的,也是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珮菁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高珮菁认为,小柏的父母很通透,其实对普通的孩子来说,学门手艺更实际,“但学非遗技艺十分考验耐心,要学好多年,我们这里有小姑娘都学了7年。这些年在宣传工匠精神,我们希望有更多新鲜血液能加入到这支队伍。” “非遗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培养。”高珮菁还介绍说,近年来,龙凤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培养潜在的青年人才。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给逸夫职校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主张产教融合。周五上午给服装系的学生上课,周三上午给全校感兴趣的学生上课。这些年来,坚持一周两次进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