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莹 图 吴恺 “儿童青少年应每天进行60分钟以上中高强度运动”“建议以不同方式进行3—5次/周、30—50分钟/次的耐力练习”……近日,“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以下简称“20条”)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为广大青少年科学锻炼提供了参考指标。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与2020年相比,虽然孩子们的身体形态有所改善,但在体能方面却出现了下滑,跑得更慢、跳得更近、力量更小、耐力更差,各类身体素质问题不容忽视。 据悉,“20条”编制团队邀请体育、教育、卫生健康等行业专家深度参与,过程紧紧抓住“安全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普及性”这五项原则进行编制。内容涵盖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五大方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虹表示,“20条”不仅聚焦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还突出身体素质提升,在儿童青少年运动健身方面精确定位、精准发力。无论是针对近视、肥胖等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还是对于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需求,“20条”中都有相关指导性建议。 另外,袁虹强调,“20条”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健康状况评估、运动能力评价、疲劳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评估、特殊风险因素筛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运动风险筛查的指导性建议,力图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降低与运动相关的伤害和损伤风险,保障儿童青少年在运动中能收获更多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