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一张75岁的报纸,何以青春?

青年报 评论员 陈宏

    《青年报》与新中国同龄。 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青年报评论员 陈宏

    2003年,一个普通的年份,一个普通的男青年,走进了东湖路17号的大楼。楼里有些许岁月的斑驳痕迹,空气中又似有纸墨的独特香味。

    楼是当时54岁《青年报》的新闻大楼,男青年是当时刚毕业的23岁的我。弹指一挥间,两个数字分别更替到了75和44,彼此却都觉得对方“尚青春”——如今,75岁《青年报》在不少读者眼中,还有着《青春报》的“花名”。

    何以青春? 不吝给青年机会,永远蹲下身子倾听青年声音,绵延至今的《青年报》核心价值观,或许就是答案。

    曾几何时,《青年报》在上海媒体圈内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很多媒体界前辈、名家、骨干,都从这里走出。这里是“故土”,更是“培元土”——新人在这里早早就能得到机会,独当一面,在实战中积累新闻经验,锻炼采访能力和技巧。

    我虽不才,却仍然记得彼时去体育部面试被“收下”的场景。精心准备的实习作品集,面试领导随意翻看了一下,问我“你对体育报道有些什么想法”,我很简单地说了句“我不喜欢写‘是役’之类的稿件”,领导笑笑,几分钟就说“好了”,其后果然顺利签约。

    做新人记者,一大挑战是报道领域的划分问题。一些关注度高的领域,比如当时的申花、中远两大甲A球队,比如上海男篮,都已有成熟记者在负责。领导直接说“F1要来了,你去开疆辟土吧”。于是,我在郊区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赶到了还是工地的安亭上海国际赛车场;2003年,刘翔在巴黎世锦赛拿下铜牌,实现了中国田径在短跑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但这并未改变田径项目的冷门性质,年底,我又被丢到了莘庄的田径训练基地,在刘翔的宿舍,完成了一次年终人物回访。

    对上海的体育记者来说,这两个领域后来都变得超级火爆。《青年报》让我在发轫之始就参与,有机缘巧合,但更多的还是锻炼了我初入江湖的胆量。在我之前和我之后,报社不同时期的新人,都曾面临或全新或成熟的报道领域,但报社永远秉持“放手并关注”的态度,促成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

    《青年报》的定位,一直都是立足青年、关注青年。对内如此,对外,同样一直围绕青年,了解、报道、回应青年关切。如今,有人说纸媒时代已式微,但通过媒体融合,《青年报》和“青春上海”继续陪伴在广大青年的身边。旗下“青年时评”“青年调查”“青年人物”“青年发现”等“青”字头栏目,或聚焦青年关注的社会问题,或发掘身边值得鼓励肯定的优秀青年,或陪伴青年津津有味地聊网络热梗、新兴热词,受到了不少青年人的喜爱。

    如今,我虽然已不再是新人,在《青年报》的氛围中,却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以及愿意学习的态度。我先后参与了两档视频访谈栏目“上海文化Talk”“Z世代文化报告”,一档视频评论栏目“青年时评”,虽自我调侃“壮士暮年,抛头露面”,但和优秀的年轻人对谈,并一直了解年轻人的世界,我发现,主流媒体仍有价值——青年群体希望在这里反映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希望在这里找到价值观的认同。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我这样一个普通青年的成长,似乎也能大致折射出一张报纸发展和绵延的轨迹。清初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如今的媒体正经受着新时代技术大潮的洗礼,挑战不小。但只要《青年报》一如既往地联系青年、拥抱青年,初心不忘,大江必将一如既往,奔涌向前。

2024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