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她让文物“活”起来

青年报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李佳蕾给同事讲解杨浦区文物点位情况。    受访者供图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2011年进入国歌展示馆从事讲解工作,2015年进入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参与文物工作,这些年来,现任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文博管理部部长的李佳蕾与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四年来,她更是助力成功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第一大煤气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百年工业的历史积淀,为杨浦滨江沉淀下了“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城市肌理。示范区范围涵盖了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以及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73处。李佳蕾和“战友”们一起,随着示范区创建的深入,不断拓展着文物工作的外延,守护着历史文化遗产所赋予杨浦城市水岸的独特精神气质和神韵。

    守护,是李佳蕾工作的底色。为做好示范区创建,她将工作从文物工作延伸到工业遗产的摸底调查,将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视野,她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厂区老职工,收集建筑背后的故事,为历史建筑的文物身份的认定奠定基础。在她和同事们努力下,在示范区有关成员单位的推动下,最终核定公布3处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4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

    探索创新保护利用机制

    结合示范区创建实际,李佳蕾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在此基础上,为让举措真正地管用、好用,她又和同事马不停蹄地相继细化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将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对工业遗产的甄别评估、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等细化工作规程,并持续扩展“1+N”政策体系内涵。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全市第一个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的创建,和同事们一起推动杨浦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纳入“一网统管”,上线“博览杨浦”小程序,探索信息统筹规划,构建从采集、处理到数据共享输出管理模式。

    春节、清明、五一……李佳蕾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 是在文物安全检查中度过的。她深知,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杨浦区以“日、周、月、年”为节点,落实街道网格化小分队每日巡查,属地街道每周定期检查,杨浦区文物局与消防部门每月联合督查,专业消防服务机构每年“体检式”排查的工作模式,每年平均出动近3000余次,检查文博单位2万余家次。

    自进入杨浦文旅系统以来,李佳蕾从国歌展示馆讲解员做起,在多个岗位工作锻炼,不同的岗位职责使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01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遴选,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内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是杨浦申报的点位之一。李佳蕾对校内30余幢历史建筑的基本信息、大事记、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新老照片、地形图等大量信息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挖掘价值、分析研究,形成申报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最终沪江大学近代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杨浦区内第二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他们推进了杨树浦水厂、永安栈房旧址、叶家花园等10余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完成旧改等各类征询30余件,李佳蕾荣获杨浦区旧区改造大决战先进个人。

2024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