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为孩子们授课,讲述上海古树名木相关知识。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上海有多少棵古树名木?”“18棵!”“你们说对了两个数字,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有1886棵古树名木。”昨天上午,在静安区业余大学,一堂生态环保公益课开讲。近30名放暑假的小学生饶有趣味地聆听来自市绿化市容行业青年讲师卢斯羽的授课。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古树名木保护内容首次被编入这一公益暑托班课程中。
上海有多少种野生动物,遇到野生动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上海最年长的古树在哪里?在上海这样的创新之城,我们该如何保护古树呢?课堂现场,孩子们在讲师的带领下,观看了“野趣魔都”的视频,体验“动物连连看”小游戏。又参与了一场古树主题知识竞赛,从“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的“四不原则”到保护古树的“三大法宝”——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避雷塔、地下水位监测仪,每一个知识点都激发出他们浓厚的兴趣。
在立体书制作环节,小朋友们通过寻找“上海原住民”以及古悬铃木、古银杏的图标,折一折、贴一贴,收获了有趣的学习体验。45分钟的环保公益课程让暑托班的小朋友们在爱护野生动物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善待身边会出现的野生动物,并通过了解本市古树名木的历史故事和保护措施,培养其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守护生态家园,共享绿色上海的生态文明理念。
古树名木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在上海,有2833株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市16个区。它们和獐、貉等本土野生动物一样,都是上海的“原住民”。多年来,上海绿化林业部门从立法保护、建立标准体系、营造生境空间等多方面入手,打造人与自然共处共享的生态环境。
市绿化指导站青年志愿讲师樊同告诉记者,今年是首次将古树名木保护编入到暑托班课程中,绿化指导站的绿化科普青年志愿团队在设计课程时也结合了古树保护的科研成果,从《我的城市我的树》系列科普视频的古树篇开启,为小学生们展现了上海千年古树的真实画面,引导学生们思考“什么是古树名木”“上海为什么要保护古树名木”。趣味问答的形式则告诉孩子们《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的核心内容。
“因为不少古树都位于郊区,孩子们可能平时接触得不多,我们会在课堂上讲述更多故事,比如嘉定古树公园的0001号古银杏、静安公园古悬铃木群、宋庆龄故居古香樟群、古猗园古盘槐、奉贤吴塘村‘江南第一牡丹’等10多棵古树名木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是如何保护的。”樊同说,希望让“城市中的自然”成为“青年的大课堂”,让古树保护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增加古树名木保护的内容,今年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课程也有更新。市林业总站野保科青年志愿讲师赵晨遥告诉记者,今年展示给孩子们的野生动物选取更凸显了上海特色,能够体现上海整体的鸟类兽类情况。“比如增加了崇明东滩的小天鹅、新村乡的麋鹿,松江和华夏公园的獐,以及上海分布很广的蛙类等。更能全面覆盖上海的野生动物种类,也告诉孩子们目前上海正在建设的各类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故事。”
此外,今年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5周年之际,作为暑托班“标配课程”的《分类“新时尚”,志愿我先行》课件也作了全新升级,除了向学生科普“垃圾去哪儿了”分类知识,还新增了垃圾箱房升级改造、“沪尚回收”智能回收系统、生活垃圾分类科普线路等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内容,并通过游戏互动、趣味问答、治愈短片等形式,让孩子不仅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更成为绿色低碳新时尚的小小“志愿者”。
据悉,自7月8日宣讲活动启动以来,截至8月13日,由80余名上海绿化市容行业青年以及大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讲师团已完成了117场宣讲,累计服务时长170余小时,直接服务小学生3500余人。由市绿化市容局开发的两门环保公益课程也已送入全市的爱心暑托班,为孩子们带去120余堂生动有趣的公益环保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