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来,上海书展的内容和功能越来越丰富。


毛衍沁在上海书展。受访者供图
【文/青年报记者 郦亮 图/青年报记者 常鑫(除署名外)】
2013年还在读大学的毛衍沁在上海书展上见到了90多岁的饶平如和他的那本《平如美棠》的画册。她看了这部讲述夫妻情感的书特别感动。她当时是一个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从来都习惯理性思维,但是那次在上海书展现场,她是真的被感动了。
在上海书展众多读者之中,生于1989年的毛衍沁算是资历比较老的。书展2004年创立,而毛衍沁第一次去书展应该是在2006年前后,彼时她还是一名中学生。毛衍沁自幼爱读书,她是书报亭和书城的常客,书读得多而深,这使得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天资。
于是,对于毛衍沁这样一个资深的小读者来说,上海书展这件事就变得相当隆重而且要紧。“每年盼书展就像盼过节一样。”毛衍沁道。她逛书展自然也和很多人不一样,她一般一买就是四五天的门票,然后几乎每天都要去逛一逛,她说,书展里的书浩如烟海,一两次怎么可能逛完?除非一有空就去,而且即便如此,仍然会意犹未尽的。
上海书展里的好书太多。毛衍沁喜欢安静地去读去品去思考,她总是那么静谧,是站在柜角边读书很难引起注意的那一种。但是《平如美棠》给她的触动,却让她心中翻起了涟漪,不知道别人有没有注意到,她自己是感知到了。那次饶平如老先生也来了,他将对亡妻的思念都绘在了这本书里,那份朴素的情感如此令人动容。这个书展的瞬间深深印刻在毛衍沁的心里。
与上海书展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那一年毛衍沁华师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了一名哲学社科类图书的编辑。这个职业选择对毛衍沁来说显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们回望上海书展上那个如饥似渴阅读的清瘦的背影就知道,这个人这一辈子都和书摆脱不了关系的。
既然在出版社当了编辑,而上海书展又如约而至,那毛衍沁自然更不会错过了。她被安排的工作是在书展现场为出版社的摊位守摊。这样,她就从当初的一个书展读者变成了一个书展的组织者。看到那一双双寻好书的渴望的眼睛,毛衍沁又想起了逛书展的小时候的自己,她非常理解读者的企盼,所以,她总是将那些她认为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的好书放在摊位的最前面。
对于毛衍沁来说,这种与上海书展关系的转变,显然具有强烈的喜悦。毛衍沁说,她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帮读者找到那些可能错过但又不能错过的好书,他们称之为“漏网之鱼”。找到的“漏网之鱼”越多,她越有成就感。有时毛衍沁也能在书展现场遇见华师大哲学系的老师,他们也来逛书展,“原来你在这里啊!”大家分明对她投去羡慕的眼光,这个时候毛衍沁就生出了一份自豪感。
在与上海书展有关的众多人士之中,毛衍沁堪称是书展二十年发展的见证者,而且因为是由读者转变为组织者,她看书展的角度更为丰富,也更为多元。毛衍沁告诉记者,她认为书展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恐怕还是体现在功能上。过去很多读者到上海书展主要就是低价淘书的(书展全场图书八折,有时到临近撤展时还会有更惊人的折扣),但现在读者购书的渠道多了,他们逛书展变成了一种体验和感受,有的家长带孩子来,就为了对孩子进行一次文化熏陶。还有的读者到书展来,也只是为了定向了解一些图书出版计划,获取一些资讯。
“所以那个以卖书为主的书展正在淡去,而一个以展示、宣传和分享为主的书展正在出现。”毛衍沁表示,这种书展功能的变化,对他们出版社编辑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很多读者都来咨询某一类图书的出版情况,这就会引起编辑的注意,使他们意识到未来出版的热点在哪里,有哪些选题可以去做。“对我这个出版人来说,上海书展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不再是一直埋头苦干了,我们也开始和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甚至于可以说,由编辑和读者一起去完成一本好书的出版。”毛衍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