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为人,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外滩大会科技人才招聘会远超预期。
2024外滩大会主论坛的一幕,令人心潮澎湃。偌大的会场,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的一人一琴上。演奏者稍显生涩的一首《大鱼》音落,全场报以掌声。这位演奏者没有右臂,帮助他完成演奏的,是一只仿生手。除了弹琴,这位24岁的年轻人还可以戴着仿生手玩手机、做咖啡、撸铁、攀岩。这一幕,让很多人对技术发展服务人类福祉有了具象的体感。
坐落于上海黄浦江畔的这一科技盛会,每年9月都会汇聚全球的科学院士、顶尖科学家及国际科技企业的创始人、CTO,共谋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相较于其他同级国际科技大会,外滩大会更添一抹人文情怀与温暖。上周末,大会圆满落幕。
青年报记者 冷梅
十问科技人文,激发思辨凝聚共识
AI情感陪伴能治愈孤独吗?“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 生成式AI会让人类的思考力退化吗? 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本届外滩大会发布了科技人文十大热点问题,三天数十场论坛,思想火花四溅,贯穿始终。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兴奋与焦虑,交织着期待与警惕。ChatGPT问世后,全球对AI的忧虑更是愈演愈烈。
“外滩十问”,是中国与世界“科技为人”议题的共鸣。本届大会,除了泰斗级“理科生”,还有来自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领域的顶级“文科生”,两拨被戏称为“隔着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顶尖学者,因科技与人类未来命题,相聚黄浦江畔。
大会论坛设计也充满对科技人文的终极思索,涵盖科技发展、隐私保护、科技伦理、数字鸿沟等多个主题。其中关于讨论人类创造性是否会被AI削弱的论坛,就有三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独立承办的人文论坛,已经成为外滩大会的标志性活动。哲学家们去年讨论“人类主体性被AI强化还是弱化”,今年更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持“AI时代的创造力”。
“外滩十问”,跨越技术伦理、绿色发展、生命科学、科技普惠等领域,学者、实践者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但共识日益明确:科技为人,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科技不仅要关注科技性,更要关注人性。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会上提出一个新名词:IA。这是智能增强(Intelli-gent Augmentation)的英文缩写,它代表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即通过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沈向洋指出,计算机历史上的赢家,无论选的是什么技术路径,都是那些帮助人类更好使用机器的人。
爆火!科技人才招聘会开进外滩大会
9月7日上午,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外滩大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及蚂蚁集团共同承办的2024外滩大会科技人才招聘会在黄浦世博园区召开。
蚂蚁、美团、腾讯、阿里云、小红书等50多家企业提供1000多个社招和校招岗位,现场与候选人面对面交流并接受简历投递。招聘会当天上午吸引超3000位求职者参加,现场气氛热烈,远超往年。
在招聘会现场可以观察到,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工作的本质,也为广大求职者开辟了多元化的就业赛道,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来到现场求职的复旦大学金融专业博士在读研究生金煜乾表示,他认为外滩大会直设的现场招聘会惊喜颇多,希望提前规划未来,寻找泛金融领域的工作机会。
据统计,现场招聘需求量最大的是数字技术岗位,如AI架构工程师、算法工程师、iOS开发工程师等,占比超过60%。与去年相比,AI工程师等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需求增长显著,半数企业发布了此类岗位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增长了1.5倍。
猎聘高级副总裁李晓峰指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5.86%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8.49%。人工智能工程师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留学背景多、薪酬高等“四高”特征。
作为承办方及招聘企业之一,蚂蚁集团提供了300多个技术岗位。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吴敏芝表示,蚂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她透露,2023年蚂蚁新入职员工数较去年增长了17.1%,其中技术人才占比高达60.8%。
业内人士也十分期待,外滩大会科技人才招聘会能持续激发中国科技创新人才活力、助力上海科创中心的发展。
心怀敬畏仰望星空
在新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今年的外滩大会生动展现了“科技越向前,越为每个人”的无限可能与现实路径。
在强脑科技展台,仿生腿和仿生手一样大放异彩,让下肢不便者能和正常人一样站立和走路。他们用产品回答了,“人机共生”的未来,已经在来的路上。
复旦大学展台则揭示了机器成为人类视觉与外脑的潜力。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为视障者点亮希望之光,沉浸式类脑数字孪生系统则模拟人脑,为脑疾病治疗与脑机接口技术开辟新径。
在“未来助手”展区,一位老人对着手机说一句话,应用软件就帮她查到了最近的农贸市场,并询问是否需要叫车服务。
在“情商大模型”赛道上,无界方舟的桌面机器人阿奇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困境女性等群体提供了善意、陪伴和情绪价值。阿奇不但能陪独居老人聊天,还能识别老人摔倒、昏迷等意外情况,安抚鼓励老人,同时联系子女和120求助。
面对一个充满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外滩大会上明确做出论断:“科技为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躬身入局。
生于1998年的中科院女工程师张欣怡便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她所在团队在AI创新赛·全球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攻防挑战赛中崭露头角,并将AI模型开源,以科技之光对抗“深度伪造”犯罪,引发网络热议。
张欣怡是这个团队里唯一的女生,她在社交媒体上说:“这个世界有黑暗,也有照亮黑暗的光。如果一个人的火把太小,我们就把火把传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很快,澳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近百名选手及所在队伍就积极响应,接力代码开源。
就这样,来自全球各地素未谋面的选手,上一秒还在千分位上比拼模型“准确率”,下一秒就“手持火把”站成了一列。这一刻,“科技向善”有了最有力的诠释。
作为2024外滩大会的两大赛事之一,这一技术创新赛不仅展现了AI的无限潜力,更体现了对AI滥用的深刻警惕与反思:AIGC浪潮大幅提升了创作者的产能,但同时也被恶意用于新闻造假和网络诈骗,亟需阻止AI滥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其号召力之强,远超预期,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名选手报名参与。
在这场AI时代的浪潮中,有人仰望星空,也有人心怀敬畏,共同思索着人类与AI如何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