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奋斗绘就临港最美画卷

青年报 记者 陈嘉音

    “临港速度”与“临港温度”的展现,离不开中建八局临港105青年突击队的担当与奉献。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临港建设者小镇”,每一位工友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便利。

    滴水湖,以其独特的正圆形姿态和5.5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成为了临港新片区最具标志性的景观符号。坐落于湖畔北岸的滴水湖金融湾,不仅是跨境金融总部云集、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区域,更承载着上海“一城一带一湾”金融新布局的未来愿景,助力上海深化全球市场连接,让“中国声音”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更加响亮。

    在这条备受瞩目的“挑战之路”上,临港金融东九项目的百米塔楼以5天一层的速度拔节生长,荣耀之环更是提前20天跃然滴水湖畔,让高峰期同步施工的3000名建设者在建设者小镇享受到品质生活。这背后,“临港速度”与“临港温度”的展现,离不开中建八局临港105青年突击队的担当与奉献。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临港速度

    “空中造楼机”让施工“如履平地”

    74万平方米同步施工,相当于同时建造100个足球场,高峰期汇聚3000名建设者的协同努力。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量与紧迫的施工节点,105项目青年突击队迎难而上,跑步进场,紧盯施工进度与质量,抢占科技创新高地。

    33岁的石王朋是中建八局临港105项目总工程师。今年,是他在项目里的第四个年头。“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看着它一步一步成型,再到住宅交付,心里充满感慨。”石王朋说。

    传统建筑方式中,每层楼的建造需耗时7天,涉及搭架、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及砌筑内墙等多道工序。为了加快百米塔楼建造速度,青年团队决定颠覆传统,创新采用“空中造楼机”。

    “过去,高楼建设依赖传统爬架和塔吊运送材料,既耗时又费力。用上造楼机之后,材料、设备可以和稳固的作业面一起‘爬向’新楼层。”石王朋介绍,这一创新设备将造楼所需的材料、设备及人员整合于一个智能集成平台之上,新楼层建造完成后,顶升系统将整个“造楼机”及所有设备向上提升,实现了从下至上的工厂流水线式作业,同时支持多道工序的穿插进行,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没有经验,就探索创新。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文献、规范、图集,整合多专业力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成功创新出主体结构与部分二次结构同步施工的技术,打破了先结构封顶再进行内部结构施工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外墙与楼层内部分隔墙的同步完成。

    在高自动化的“空中工厂”中,青年突击队又乘胜追击,继续研发并应用了超长顶托技术、L型钢筋C型槽预埋施工等多项新技术,将工期缩短至5天一层,为临港新片区的创新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临港高度

    建设“荣耀之环”抢占创新高地

    在滴水湖的正午12点钟方位,矗立着项目的核心标志——“荣耀之环”,这是一座漂浮在46米高空,直径达153米的金色巨型圆环。有巧心思,也有诸多技术含量。3192块大型玻璃及金属屋面等五大幕墙系统组成25700平方米的全景式观景空间,让滴水湖全貌尽收眼底。

    建造这样一个“地标上的地标”有多难?石王朋打了个比方:其建造难度,不亚于将一个标准体育场跑道整体抬升至9层楼宇之巅。

    面对如此超大直径、超大跨度的空间钢结构,以及开口形式截面和非稳定体系的施工挑战,石王朋组建了青年专项深化小组、青年方案编制攻坚队和青年吊装先锋队,明确责任分工,共同攻克难关。

    在采用“地面拼装与分块提升就位法”时,团队面临了极高的精度要求,这一挑战不仅考验着技术的极限,也深深烙印在了每个人的记忆中。至今,石王朋对幕墙系统的安装过程仍然历历在目。

    他回忆,当时幕墙立面呈9.83度外倾,外环大玻璃单块重达4.2吨,运输与安装都需慎之又慎。此外,幕墙系统荷载叠加对结构变形产生了明显影响,这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面对这些难题,吊装先锋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迅速着手寻找解决方案。他们创新采用特殊定制的“大吸盘”安装设备,其形态独特,酷似“八爪鱼”,不仅力量强大,而且操作灵活。同时,团队还创新开发了超大无框玻璃高冗余安装成套技术,通过自平衡大吸盘,实现了玻璃在空中的精准姿态调整和就位,确保了幕墙系统的安装质量和安全。

    临港温度

    “建设者小镇”主打暖心陪伴

    暑假期间,来自各地的30余名建设者子女“反向探亲”,与父母一同入住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城市建设者之家。

    “我已经有半年时间没有这么倚靠在爸爸背上了。”建设者子女徐金龙是从老家四川过来的。他所入住的“临港建设者小镇”,是在临港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建八局青年团队积极响应“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先行先试打造首个物业化管理标杆。

    属于建设者们的特殊“暑假”,也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白天我上工的时候,老师和志愿者照顾她,晚上我可以陪伴我女儿,以往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这种亲子时光。”临港 105项目焊工燕含含和孩子一起入住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白天自己工作,孩子则交给由上海团市委指导,临港新片区团工委与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上海市爱心暑托班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子女特色班”。

    管理规模宏大的小镇绝非易事,而倪隆琦便是那位“大管家”。从建设项目的总工程师转身成为小镇的管理者,这一转变让他一度陷入深思与犹豫,但最终,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份挑战。“既然肩负起了这份使命,我便要全心全意,将工作做到每位工友的心坎上。”

    了解并满足工友们的实际需求是首要任务。因此,他频繁地穿梭于工友之间,耐心倾听每一个声音,细心收集每一份意见。“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工友都能在小镇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便利。”

    如今,小镇内已配备了多功能活动厅、健身房、阅览室、超市及快递收发站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工友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小镇还引入了专业的物业公司,确保小镇的日常运营井然有序,为工友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工友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更加幸福地生活。”倪隆琦欣慰地介绍道。

    此外,青年团队携手社区街道与邻近高校,共同组建了青年志愿服务队,引入法律咨询、信访接待、节日关怀、衣物缝补、理发服务及健康检查等多项贴心服务,让建设者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社区化服务。迄今为止,已有超过3000名参与临港建设的工友在此安居乐业。

2024年10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