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发挥英语翻译专业所长,化身“青春翻译员”;提供多语种指引服务,展现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上海海事大学“小叶子”魏一和陈东亮而言,成为进博会志愿者,将专业所长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既是锻炼个人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也是展现青春风采,献出青春力量的绝佳机会。
发挥翻译专业所长化身“青春翻译员”
“作为一名英语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当我了解到我将参与采购商选品会的洽谈工作,对应洽谈客户的口译及相关任务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小叶子”魏一说,成为进博会志愿者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不仅可以检验课堂中学习的口译技巧和技能,而且有机会与不同母语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虽然魏一是一年级“小叶子”,但是她有着多次展会翻译经验。然而,此次化身进博会“青春翻译员”,魏一还是会有些许紧张。为了发挥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近日她做了充分的准备。“我服务的是食品区的展商,所以我提前了解一些食品行业中的基本术语和专有名词,以及参展商的基本信息和产品方向。此外,这几天我在网上搜集与进出口食品行业有关的洽谈文章和视频,作为翻译内容进行练习,扩充相关知识,模拟练习。同时,我也向我的导师和口译课程老师咨询了展会翻译的建议和经验,让我从‘过来人’的角度更好地做针对性的准备。”
当问及为何想要成为进博会“小叶子”,魏一说,“今年是我在上海上学的第一年,当得知招募时,我立刻报名了“小叶子”的选拔。进博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还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我非常荣幸能发挥专业所长,助力进博招商,为进博会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提供多语种服务展现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样是今年第一次当进博会“小叶子”的陈东亮同学,日语专业的他被分配到会议中心的指引、接待岗位,将发挥多语种优势引导嘉宾。
当问及最初得知志愿岗位的心情时,陈东亮说,“最初的确会觉得这会是个挑战,但也提供一个让我运用平日所学内容的舞台,提供多语种志愿服务。此外,平时语言课中的敬语体系以及相关语言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在接待和服务嘉宾时的用语礼貌意识,而且可以内化到整场活动中的礼仪和态度,以高效、专业的沟通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给参会嘉宾留下良好的印象。”为了做好国内外嘉宾的沟通桥梁,通过巡馆培训,陈东亮对国展中心每层的设施布局以及会议室内的布局都熟记于心。此外,为了做好会议中心活动的“小百科”,他还深入了解了会议室的命名规则与规律、虹桥分论坛及配套活动等相关信息。
在陈东亮看来,通过进博会,上海各高校的志愿者能在短时间内拧成一股绳,收获友情与服务他人的快乐,传递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中,我们不仅提供帮助和答疑解惑,助力活动更顺利地开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收获颇丰,成为文化交流的沟通纽带,见证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