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哪吒2魔童闹海》正在海外热映,那句“急急如律令”的台词该如何翻译成英语一度引起网络热议,如今正式版翻译“swift and uplift”已经出炉,兼具传意与韵律,而网友戏说版的“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同样有着不小的传播度和认同感。
文化作品出海,翻译很关键,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每一句台词在翻译时都可谓精雕细琢,追求信达雅。而在社交平台上,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大刀阔斧地创造着中式英语,冲击着网络话语体系。两者双管齐下,在整个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中式英语的热潮。
之前小红书上曾有一位国外网友在失恋后发布了求安慰的短视频,引起了中国网友创作爆发,“u swan he frog”把“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中国俗语言简意赅地传递了过去,“judy not go,cindy not come”则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进行了梗式二创。还有自创的打油体“cry cry cry lucky bye bye,smile smile smile lucky hi hi”,虽然让外国网友看得一愣一愣的,却也能引起共鸣。
这些直白的中式英语让许多国外网友翻新了对中国网络的认识,有人感叹中国的文化符号神秘、深邃,没想到中国网友的表达却如此直接又充满乐趣。其实同为年轻人,中国网友一样可以把网络玩得明明白白。
我们的年轻网友对于翻译的热情远不止“玩梗式”,“学术式”的探索也无处不在。B站上一位留学生UP主对《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翻译视频也点燃了网友的热情,尽管许多网友对翻译这样一句饱含哲理的名言望而却步,但依然有不少人坚持“正是因为有不可译性才有翻译”的观点,迎难而上,比如“Way can way,very way.Name can name,very name”的翻译看似不知所云,却又是那么对味。
年轻一代对于创造中式英语的热情,源于文化输出和交流的积极性。语言虽然是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创造性表达,正在建构全新的载体,去击穿陈腐的偏见壁垒和认知门槛,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文化内涵传递给世界,实现思想上的碰撞。
人工智能的运用以及不断精进的技术,已经极大地消除了语言交流障碍,但这并没有影响创造性翻译的涌现。前几天我们的王毅外长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引用了金庸小说中的名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外长还开玩笑说可以找DeepSeek翻译,很快DeepSeek版、Google版、豆包版的翻译都出炉了,人工的翻译也层出不穷,一位网友更是拿出了诗意版、哲理版、对仗版等多个版本。机翻和人翻本就是两个赛道,Ai更注重意思的传递,而我们更倾向于情感的共鸣。
因为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热情和追求从无止境,中式英语的爆火,是在文化差异中注入了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情境,在创造性、娱乐性甚至艺术性上实现更深刻的文化交流。
半个世纪前,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人世,花了几乎半辈子的时间,海德格尔依然没能完成把《道德经》翻译成德文的计划,他发现德语总是不能精准地表达。十全十美的翻译本就不存在,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差异的显现,但这不妨碍通过语言的引领走进全新的领域去探索,在文化交流的隧道中,年轻一代充满创造性的中式英语,或是未来可能出现的英式中文,都在点亮一盏盏灯,引导着隧道两头的人们走向对面,去感受彼此文化的魅力与差异,领悟思想与哲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