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方守恩:加强AI人才培养

支持青年人才在黄金期产出成果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建议扩大“强基计划”在AI领域的覆盖面,加大本硕博直通力度,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岁到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提出,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以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岁到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

    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报告预测,全球AI相关岗位需求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40%,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可能高达500万。“因此,培养和造就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方守恩表示。

    他也发现,目前,高校在加快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瓶颈。一方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落后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学科深度交叉、技术迭代迅速、产研融合紧密等特点。“学科化、院系制”的人才培养组织模式难以有效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方守恩也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对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他提出,首先要完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统筹人工智能人才分层分类培养,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成立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人工智能本体、场景应用、系统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面向基础研究层、技术层、应用层等不同人才需求,指导完善培养方案。

    具体可以委托教指委建立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机制,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制定专项计划加快教材、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力度。他还建议扩大“强基计划”在AI领域的覆盖面,加大本硕博直通力度,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岁到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

    要培养人才先要有优秀的师资。方守恩提出,可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依托融合创新实验室,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企业一线工程师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指导,弥补高校师资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他还建议,以政策指导高校建立青年教师入岗前进入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进行为期6-12个月的带薪实训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知识的共享传播。

    实践机会也很重要。方守恩表示,要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建议支持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牵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有偿机制,促进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企业核心技术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建议委托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设立人工智能竞赛赛事,以赛促学促训,鼓励企业参与大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赛中开设中小学生赛道,加强大中小创新教育贯通培养,早期识别与培养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建议为校企合作项目开通绿色审批,缩短专利授权周期至6个月,推动成果转化。

2025年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