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问题也如影随形。青年报记者常鑫 摄
青年报:上海的时间银行养老是何时开始的?目前有哪些区在试点?
答:上海虹口、长宁两区于2019年开展试点,制定了本区试点方案,并分别选取条件成熟的街道进行试点。
通过总结试点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市民政局于2020年制定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试用版)》,并将试点扩大至徐汇、普陀、杨浦。
2021年11月,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本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并发布《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2021版)》。2023年6月,项目小程序和公众号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截至目前,虹口、长宁、徐汇、普陀、杨浦、浦东、静安、崇明等8个区开展了该项目。
青年报:目前是否能实现全市通兑,比如居民从A小区搬到B小区,可以无缝转存或提取时间银行的时间?
答:目前该项目由各区民政部门根据各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统筹推进,时间币在各区内流通,尚未实现全市范围内跨区的通存通兑。
青年报:目前鼓励什么年龄段的市民参与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
答:我们结合部分地区试点经验,逐步完善《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其中,“服务模式”明确项目包括低龄老人“时间币”储蓄模式和中青年为老志愿服务模式两类,低龄老人为60~70周岁之间(女性可适当放宽至50周岁)、身体健康且有服务意愿的退休人士;中青年志愿者为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一般由志愿服务组织、学校、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统一组织。“服务时间”规定平台以1小时为一个服务时间单位,以时间币的方式进行记录存储。
青年报:请您简单介绍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特色,试行多年来有何成效?有哪些需要继续探索的?
答:上海市民政局牵头搭建了“上海养老时间银行”信息系统(微信小程序,现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作为全市的统一平台。系统功能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注册认证、服务对象代理、需求发布及审核、服务签到签退、时间记录存储及转移、服务情况反馈等,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库。
接下来,我们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场景;进一步完善兑换规则;统筹社会资源,扩大参与人群;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大众参与热情;以及前面提到的探索更大范围通存通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