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为困难未成年人提供成长陪伴

“青春手拉手”搭起希望的桥

青年报 首席记者 范彦萍

    在彭浦镇,有个“青春手拉手”项目。该项目由彭浦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发起,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为辖区内困难未成年人提供成长陪伴服务,已取得良好成效。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年纪还小,家庭突然遭遇变故,生活困难重重。这时,要是有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像一束光照进生活,孩子心里是不是能暖一些呢?在彭浦镇,“青春手拉手”项目就像这样一束光,为未成年人提供精准化、常态化的成长陪伴服务,包括榜样激励、答疑解惑、心理关爱等结对帮扶。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以师者之心

    圆困境学子之梦

    在“青春手拉手”项目中,像杨琬婷这样怀揣热情的志愿者不在少数,他们各自发挥专长,为困难未成年人带来改变。杨琬婷是上海师范大学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未来想当老师。看到学校志愿者网站上“青春手拉手”项目的招募,她报名加入,成了志愿者团队一员。

    杨琬婷曾辅导的两名中学生里,有名初三学生情况棘手。这名学生数学和物理基础薄弱,学习常受挫。家长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且忙于生计,难以在学业上有力支持孩子。

    为给这名学生答疑,杨琬婷课余整理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初中数学和物理知识点,把杂乱知识拆解、打磨,再按合理逻辑重组。她从各大教育网站、学术论坛精心挑选有代表性、针对性的例题,把复杂知识变成精简易懂的“干货”。

    不过,杨琬婷没有只满足于知识和解题技巧传授。她知道,对这名学生来说,思维训练和信心重建才关键。她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不断向学生抛出启发式问题,鼓励思考,自主推导解题思路,不依赖答案。学生遇到困难,她耐心引导回顾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独立解题能力。

    杨婉婷说,在志愿者赋能培训中,社工讲的服务注意事项让她大有收获,使她跳出知识教学,并认识到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在此后服务中,她耐心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和家长深入沟通如何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避免压力过大。她鼓励家长在孩子进步时及时肯定支持,受挫时给予温暖安慰。

    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后,这名曾经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上苦苦挣扎的初三学生的成绩实现了重大突破,中考发挥出色,成功叩响了上海市回民中学的大门。这让杨婉婷觉得很有成就感。

    借心理支持

    探索多元陪伴方法

    除了杨琬婷,还有许多志愿者也在项目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汪语彤便是其中之一。来自上海大学2023级统计学专业的汪语彤热衷公益,看到“青春手拉手”项目招募公告,果断报名,利用课余时间为镇里困难未成年人提供陪伴服务。

    汪语彤觉得参与这个项目意义非凡。在志愿服务中,她曾辅导过三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有个初二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逐渐丧失信心;还有个高一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业迷宫里兜兜转转,怎么也走不出去。

    面对这三名情况各异的学生,汪语彤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她发现小学生对动画和色彩感兴趣,就设计“趣味闯关游戏”。孩子被动画中生动形象、卡片上鲜艳色彩吸引,全身心投入学习,不再觉得英语枯燥。对于初中生,汪语彤觉得学习动力不足可能在心理层面。她让学生按时完成朗读任务,用录音反馈。随后,她认真听每段录音,仔细纠正发音。日常交流中,她积极疏导情绪,帮学生排解家庭带来的负面情绪,重拾学习动力和信心。

    付出的同时,汪语彤也有收获。她从志愿者培训中获益匪浅,既和其他志愿者交流辅导经验方法,又学到融合学业与心理辅导的教学技巧。比如辅导高中生时,汪语彤把教学和心理支持结合,将“倾听-共情-引导”技巧融入教学。一方面用专业教学方法帮对方梳理知识、找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提供正向支持,帮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汪语彤认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业成绩、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要在知识传递中注重引导学生。”

    彭浦镇服务办负责该项目的汤皓翔介绍说,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电话联系及线下走访的形式,对镇辖区内困难未成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摸排,了解服务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等,并链接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志愿者资源,与服务对象结对,以“1V1”或“NV1”的方式开展线上关爱服务,每名服务对象每周至少接受1次服务。

    据悉,该项目已累计服务1517课时,当前项目内共有25名服务对象,包含小学生10名、初中生12名、高中生3名。项目开展过程中未保站按月电话回访服务对象及家长的满意程度,服务开展至今项目及志愿者均获得一致好评,多名服务对象表示自参加本项目以来,精神面貌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2025年0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