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世界地球日,申城行动起来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蓝色回收日 减碳浦东行”主题宣传活动。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摄

    上海动物园活动现场。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一场别开生面的“可回收物乐器秀”,拉开了一场“世界地球日”的环保低碳集中行动。在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一场“蓝色回收日 减碳浦东行”主题宣传活动在浦东南码头街道的雪野路上举行。这一主题活动也标志着浦东新区“蓝色回收日”行动的全面展开。此外,上海动物园也开启“世界地球日”行动计划。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浦东开启“蓝色回收日”行动

    “你的每一次投掷都在为地球减负。”这是瓶盖回收挑战赛上的“战语”,所有投掷的瓶盖都会被回收利用,再造成新的环保产品。趣味回收小站里,一场“旧物改造环保之旅”带大家认识可回收废弃物的“重生之旅”,看似无用的材料原来通过设计就能“重生”,废弃物中还有多少可能性,也等着你去探索。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区里,包括了垃圾分类科普展示、变废为宝创意展示、智能回收机服务体验、零碳好物市集等,通过巡游集章的方式,市民朋友可以在游戏中了解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

    而这样的趣味环保行动在浦东南码头路街道的社区中已是居民生活的日常。这里的“二手低碳循环驿站”让闲置物品“动了起来”。新建的3个标准化惠民回收服务点,新增了27组智能回收箱,已经开展300余场“回收日”活动,线上平台使用人次实现了近5倍增长,让回收交投“火了起来”。2个低碳小屋示范点,安装的智能照明和雨水收集系统让不少居民看到了低碳生活的无限可能,让低碳模式“转了起来”。

    占地3500平方米的南码头街道“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待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后,“智能化分类暂存、自动化分拣加工、互动式科普教育”三大功能都将实体化落地,日处理低价值可回收物可达到25吨,资源回收效率大幅提升。其中的“垃圾分类科普展厅”更是配备了VR游戏、智能互动墙等设施,更直观、更新潮地展示资源回收的全过程。

    上海动物园共筑动物美好家园

    悠扬婉转的亲子合唱、人气满满的动物丰容工作坊……在上海动物园,一场“绿意循环 共筑动物美好家园”2025“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也于4月20日举行。

    据介绍,上海动物园饲养着来自世界各地近470种5000余只(头)珍稀野生动物。从2006年起,上海动物园就开始举办地球日活动,每年开展一系列科普主题活动。上海动物园作为城市生态林地,园内植被丰富、原生腐殖层保存良好,为众多生物特别是珍稀昆虫提供了安稳的家园,近年来,已有西郊公园毛角蚁甲、虹桥莱甲2个昆虫新种在上海动物园被发现。活动当日,上海动物园昆虫专家封婷老师又带来了好消息,为大家正式发布第3个昆虫新种——大眼宽突苔甲。

    现场,包括上海动物园、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百家游学会、艺博馆、小荧星、城市荒野、虹桥国际学校、吉生活在内的19家组织机构在会场搭建了23顶主题活动帐篷,数量创历年之最。这里有动物丰容工作坊,自然戏剧表演,泡沫塑料再生利用、防鸟撞贴展示、动物造型折纸、可回收物“变废为宝”,套娃/版画/丝网印刷环保袋DIY,小小向野守护者挑战赛等,寓教于乐的科普游戏、丰富多彩自然体验活动、各色融合中外文化的艺术品以及盖章打卡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参与。

    启动仪式上,上海动物园发布了本次地球日的活动倡议和行动计划,地球日行动计划包括“绿意循环·共筑家园”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同学们思考并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可持续方式节约资源的经历,以及与野生动物的相处和互动,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此外,上海动物园也倡导大家拒绝投喂。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动物园将继续加大劝阻投喂工作力度,扩大劝阻投喂志愿者队伍,在每个周末及节假日安排科普志愿者向游客宣讲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唤醒更多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尊重与热爱,减少游客投喂动物现象。

2025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