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幕后

他们说,这是离星星最近的工作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陈帆 李同

    神舟二十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试验队。受访者供图

    航天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征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4月24日,第10个中国航天日当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神舟二十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试验队的故事从上海书写到酒泉。“很浪漫。”他们说,因为这是离星星最近的工作。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陈帆 李同

    90后们已独当一面

    从设计师的笔尖到操作员的指尖,从深夜的会议室到晨曦中的发射塔,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让微光汇聚,火焰才能照亮苍穹。

    3月7日,酒泉,测试厂房内。锂电池测试岗的周英洁、张振正在开展飞船主电源储能锂电池的活化工作,为了不耽误试验队大部队抵达后的进度,他们先行到达发射场开展测试工作。

    多次进入发射场的周英洁,这次已然能够独当一面,面对此次发射场自己工作职责的变化,她坦言:“独立承担测试一岗赋予我技术决策的主体责任,需自主研判电池容量状态,精准比对各阶段容量和电压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设备恢复、电池测试等一系列工作,这个1998年出生的女设计师都已经可以熟练开展。

    3月14日,酒泉,机场。飞机轰鸣声渐近,运输机搭载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在众人的期待中稳稳落地,此次,神舟二十一号将作为应急救援飞船待命。随机的舱体总装工艺员丁一然在落地后就立即开始了卸机前的准备。1999年出生的他,已经是第四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常年奔波于上海、北京和发射场之间,让这位年轻人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沉稳和干练。

    1996年出生的电源分系统设计师陈艺蕾,从事飞船型号已6年有余,这已经是第7次参加试验队任务了,一次次的历练已经让她对发射场电源分系统的测试流程了然于胸。面对此次首次带队的挑战,她始终保持“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标准”的态度,将每一项当天测试的数据做好判读确认,对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做好推演预想,为保证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每一次坚守都是一次担当

    航天强国的征程上,伟大与艰辛始终同行。那些细微的光芒,可能是厂房里一个弯腰的背影,是测试数据前一次固执的坚持,或是发射成功后一抹悄悄擦去的眼泪。

    “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这是八院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试验队长丁同才在进场动员会上对全体队员的要求,“作为今年载人航天工程的首发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如既往的战斗力,全力以赴确保试验任务圆满成功!”每天,他总是同队员们一同到厂房,有时因为开会晚了些,他也要赶到厂房看看,对于屹立在厂房正在开展总装测试的两艘“大宝贝”,他总要现场确认当天的各项工作全部完成了才放心。

    19:30,酒泉,调度室。试验队技术总负责陈启忠正聚精会神盯着手中的平板,一项项仔细地查看着提交上来的质量确认数据。各类审查会、报告会、评审会是他的工作日常,对于技术问题和疑点,他不会放过一分一毫,对不放心的事项,他总是直截了当和负责人讨论,直到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案。“多看、多想,保持深思、时刻警惕”是他对每位设计师的要求,面对操作人员,他也总是耐心地叮嘱:“操作要稳,不要着急”。作为八院飞控试验队队长,北京飞控中心也是他的常驻阵地,在结束发射场的主要工作后,他来不及休息,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阶段任务。

    “各分队要时刻牢记产品安全、人员安全,严格遵守发射场各项规章制度。”“质量确认一定要细致。”“提醒队员晚上早点休息,确保每天工作有精神!”作为试验队技术负责兼副队长的孔旭东,每天的调度会上总是会多提醒两句,因为他知道,这些队员大多都是多次进场的,经验主义、麻痹大意的心态将给产品和人员带来很大风险。

    从神舟四号到神舟二十号,二十载光阴在47岁的试验队技术综合杨华星额间刻下沟壑,却从未磨灭他心底的那团火。人们总说,航天人的时间是以任务节点计算的——可他记得的,却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戈壁滩上刺骨的寒风,还有发射前屏住呼吸的秒表读数……对待技术,他一丝不苟,任何变动他都能深层次剖析出是否可行。作为试验队的老前辈,一声声“老杨”是大家对他最亲切的称呼,也是对他二十载坚守最朴实的敬意。

2025年0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