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力量向上托起“航天梦”。受访者供图
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团队中,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的四对师徒,他们或是打通质量数据通道的“捍卫者”,或是接续助力“翼”展太空的“接力者”,或是三人同行做放心产品的“奋进者”,都如“螺丝钉”一般,扎根在总装一线,用青春力量向上托起“航天梦”。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范文超
做产品质量“捍卫者”
打通质量数据传递新通道
“师之大者,为天下计,为长远计。”149厂有两对师徒,他们聚焦数字赋能,致力于打通质量传递新通道。90后主任工艺师许帆和他的徒弟95后工艺员王涛是“贯穿”推进舱总装的工艺人员,完成了结构化工艺编制,确保产品质量数据传递精准可靠。90后检验刘峰均和他的徒弟00后检验孙鹏辉则是把好最后一道“关”的总装检验,确保了每一个信息传递的“零差错”。
近年来,149厂启动产品数据包系统建设,聚焦各领域、专业的发展需求,分别从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进行工艺基础搭建。经过多轮迭代,149厂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飞行器外场试验的质量数据信息系统,从而打通质量数据“厂内-外场”离线传递的新通道。
如今,在外场试验工艺编制并受控后,工艺人员将离线工艺数据导入到外场试验设备。在载人飞船外场试验现场,总装检验刘峰均和孙鹏辉便可以通过离线信息采集系统将每日工作记录、拍摄的照片完整、清晰地上传,并做到实时更新。在需要查询时,大家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功能查到指定的数据从而使得总装质量数据传递更畅通,提升了总装数字化水平。
“翼”展太空的“接力者”
实现从部装向总装跨越
“解锁”“展开”……这是每次太阳电池翼展开必经的过程,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成“翼”展太空的正是149厂85后技师汪胤峰和他的徒弟——00后总装工刘骏所装调的太阳电池翼。
作为神舟飞船的重要部件之一,太阳电池翼的顺利开展、运行是“发射成功”的标志。为此,太阳电池翼的装调必须做到1万次、10万次的“零失误”。汪胤峰介绍:“太阳电池翼的装配不仅要有技术在手,还要有‘刺绣’般的细心、耐心、巧心。”
多年来,汪胤峰聚焦产品细节,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让产品部装装配更高效。随着逐步“任务化”向“产品化”模式转变,汪胤峰带着刘骏对部装过程中的“难点”“痛点”进行“小改小革”。
另一方面,汪胤峰放眼总装测试流程,让每一个环节都稳妥可靠。每一次操作前,师徒俩总要进行反复确认,哪里可以摸、哪里又碰不得,都一一细说。随着口令的下达,汪胤峰随着太阳电池翼展开方向缓缓前行,刘骏仔细观察着铰链的运动。此刻,太阳电池翼就如同“蝴蝶破茧”后的翅膀一般在吊挂装置下缓缓展开。
三人同行的“奋进者”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忙碌而充实的工作是每一位航天人的真实写照。作为149厂90后掌舵人沈鑫,带领两名00后徒弟总装人员吴孝南、张育杰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对于神舟飞船推进舱里“交错有序”的管路、“整齐划一”的电缆,他们师徒三人已是“如数家珍”,做到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确保交付“放心”产品。
在总装一线“摸爬滚打”十余年间,沈鑫始终苦学原理,勤练技术,练就一身好本事,更是把“做放心的产品”践行到每一个环节,“像师父一样做放心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撒开手干’。”张育杰说,“我们手上的技术就是在一次次总装中练出来的。”
在每次到推进舱里操作前,沈鑫和吴孝南、张育杰都要进行推演工作,充分识别总装工作的风险关键点。针对这些风险关键点,沈鑫逐一开展以目标为导向的推演工作,“因人”“因地”地细化操作流程,明确操作规范,为产品操作打下良好的质量“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