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展示活动上海专区。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摄
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100发/年,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1000颗/年,智能终端智造能力100万个/年,打造特色应用场景超100个。记者从4月24日在沪举行的2025“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上海未来将大力培育商业航天,目标是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城。
上海市产业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崧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商业航天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领域之一。近期上海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印发了《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服务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作为培育商业航天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综合性支持政策,围绕商业火箭、商业卫星、落实智能终端、应用服务4个发展重点,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城。
围绕到2027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100发/年,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1000颗/年,智能终端智造能力100万个/年,打造特色应用场景超100个等目标,若干措施主要提出4大类12类举措,助力“上海箭”“上海星”的打造。
加强企业共同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牵头承接重大专项,研制国际先进水平产品。鼓励链主企业开放需求,发布攻关需求,牵头开展应用场景研究。引育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成长,构建商业空间,链主企业订单牵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支持标志性产品研制,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重大项目最高支持3亿元,企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最高支持1亿元,生产能力建设最高贴息1500万元,建设智能工厂最高支持1000万元。支持首台创新产品应用,首台(套)产品应用最高支持2000万元,获得民航、船舶认证最高支持100万元。给予商业发射综合补贴,商业航天发射保险最高补贴1000万元,卫星商业保费最高补贴3000万元。
建设高标准产业集聚区。闵行建设商业火箭特色产业园,松江建设商业卫星及终端特色产业园,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等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鼓励企业布局,建设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单个平台年度最高支持5000万元,标准制修订最高支持30万元。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卫星网络地面站,拓展陆海联动发射资源。加强商业航天人才引育,重点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优秀人才专项奖励最高30万元。
记者在昨日开展的2025“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展示活动上海专区中也看到,上海将以商业航天跨越式发展为牵引,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融合。探索星箭一体新模式,构筑技术驱动新格局,建设数智制造新高地,开拓应用示范新场景,引领长三角区域空间信息一体化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