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剧团15台剧轮番演出

上海民营院团创作更上一层楼

青年报 记者 郦亮

    《小城之春》在松江上演。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1948年经典电影《小城之春》拍摄于上海松江的城墙边上,77年之后沉浸式音乐剧《小城之春》又在松江上演。这部在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内的明代古宅“宰相府”驻场演出的作品,也拉开了2025年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的序幕。

    这个“宰相府”真的是宰相府,该建筑原为明朝首辅夏言的故居,几年前原拆原建于广富林。记者5月8日在此观看《小城之春》,只见剧本虽还是那个剧本,但舞美上已经“因地制宜”。观众随剧随景,一步步进入“规定情境”。他们利用深宅大院,制造出冷厉的氛围;借用高高的天窗,射入一缕缕光线,强烈映衬出演员此情此景需要表现的内心苦闷压抑,要冲破一切束缚走出旧宅去拥抱阳光和希望。

    推出《小城之春》的现代人剧社艺术总监张余告诉青年报记者,《小城之春》电影原本就取景于松江老城墙之下,这种深宅大院的苦闷和逼仄是有的。现在音乐剧《小城之春》来到“宰相府”演出,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瞬间可以进入剧情,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正是沉浸式戏剧的魅力所在。

    记者了解到,《小城之春》也是2025年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对“文旅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总召集人韦芝告诉记者,该剧在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古宅实景驻场演出,既是一次文旅演艺融合的探索,也是上海民营院团拓展市场新赛道的有益尝试。

    由上海市文旅局主办、上海市演协承办的第十三届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5月8日至6月30日举行。共有19个剧团参与的15台演出(包括14台大戏剧目和1台小戏节目),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剧、话剧、沪剧、昆曲、儿童剧、黑光剧、音乐会、打击乐、舞蹈、杂技等10余种艺术形式,再一次展现出上海民营文艺力量的蓬勃生机。

    据韦芝介绍,本届展演共收到60多个剧团申报的98个剧目和节目,通过专家三轮评审和严格筛选,最终有15台演出的20个剧(节)目入围。题材涵盖现实生活、历史经典、神话传说等,既有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发生在“身边事”的现实题材原创新剧目,也有传承经典的传统优秀经典剧目,还有往届优秀剧目的升级孵化版。令人惊喜的是,在展演剧目中,原创作品占比75%。

    原创剧目以小剧场话剧居多。上海光启话剧艺术中心的沪语话剧《谢谢侬爱我》以两位中老年病人的黄昏恋为主线,探讨子女对父母再婚的矛盾态度。上海小韦伯剧团的海派话剧《小花园电话亭》根据上海最后一座公用电话亭的真实故事改编。上海上艺戏剧社的原创话剧《绣梦》以“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郭秀玲的故事为原型,以西藏氆氇工艺振兴为切口,展现新时代女性在产业转型与文化传承中的智慧与担当。

    “文旅融合”也是今年展演的一大看点。除了《小城之春》在广富林宰相府驻演之外,参演的上海开心麻花的音乐剧《夏洛特烦恼之逆转未来》也以文旅融合形式稳步强势推进。目前他们已走出上海,落地苏州中心商场和绍兴上虞曹娥里十三弄景区,于2025年5月开启长期驻演。该剧突破传统剧场模式,通过三面台的观演关系,带给观众多视角下的零距离互动体验。

    戏曲一直是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的重点。而上海的民营院团中,戏曲院团数量也是最多的,其中尤以沪剧最为兴盛。本届展演不乏经典老戏在经过精雕细琢“重排”后惊艳舞台登场。上海文慧沪剧团的沪剧《深秋的泪痕》是为祝贺该团艺术总监杨音沪剧生涯50周年复排的经典剧目。该剧的舞台场景将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风貌,音乐融入现代元素,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合当代审美。

    在今年展演剧目单中,还能见到去年民营院团展演中的好戏再次登台,他们绝不是简单重排后的演出,而是经过精心“孵化”后得到了新的提升。上海新东苑沪剧团的沪剧《金绣娘》以“叫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决心,今年带来该剧的“孵化精华版”,对剧本、表演、舞美灯光和多媒体全方位进行了调整和提高:在进一步打磨文本经典内核,强化主题立意与戏剧冲突的同时,在表演上不断磨砺强化感染力;舞美上也做了重大改动,新增虚实结合的中景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强氛围感,融入舞蹈和戏曲相结合,力争让红色经典焕发新生,推动沪剧艺术传承发展。

2025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