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80个海归创业企业报名,优中选优的6家创业企业站上了最终的舞台。5月15日,由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海创浦东”归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895创业营(第十六季)智算专场开营仪式在浦东张江集电港举行。记者看到,参赛企业既关注“硬核”科技,也致力于前沿创新。
年轻团队
为传统行业带来新变化
“我们的核心团队都是国际化人才,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背景,硕博占比90%,平均年龄38岁,年轻有活力。”华云智能健康有限公司创始人谢玉龙这样介绍自己的团队。
年轻的团队给传统行业带来新变化。他的企业所做的是智能健康行业,用芯片、AI技术等来提高传统行业的创新度,开发新市场。如针对7天传统线性血检模式,开发了Al无痛血检机器人,可以实现血检一体化,无痛、高效、院外、智能。
目前,企业在上海已经和瑞金医院进行了合作尝试。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未来企业还将从医疗器械转型为人工智能的医疗数据公司。而参加这次大赛也是希望能和浦东的上下游企业一起发展数字医疗。
“大模型要在企业落地,目前存在用不起、用不好和不敢用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边缘算力调度以及我们的全自动化数据治理技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于大模型在企业的落地。”来自长沙的云边智算创始人郭泰彪告诉记者,一台大模型一体机的报价可能要100多万元人民币,而这家创业企业则能做到10万元的报价。以往由人工处理数据治理,成本报价要1000多万元,而通过全自动化数据治理技术,则可以降低到30万元。
从最初创业时30万元的营收,到今年预计营收可以达到2000万元,郭泰彪的这家创业企业正在稳步发展。而来参加此次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的双创大赛和创业营活动,是因为浦东优越的国际化环境。在他看来,浦东在芯片产业、算力产业链方面都比较成熟,也有成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我们企业成立时间刚刚14个月,团队是一个全球化团队,有湖南本土的科研团队,还有另外一部分成员在上海以及海外,我们希望能从湖南起步,逐步通过上海的这个平台辐射到长三角地区,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落地张江
为企业打造创新产业平台
从大赛参赛企业来看,越来越多的海归创业企业将目光瞄准科技前沿。当人工智能的算力飞涨,数据的成长和运输能力却呈现出了一种不匹配的状态,初创企业英伟芯(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光电的一级集成将光电领域与半导体的摩尔定律CMOS结合在一起,做一个光电集成的平台,产生光互联和光传感的产品。不仅性能能达到成十成百倍的增强,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
“创业时我有两个选择,可以在美国,也可以在中国。最后选择中国,还是因为想为中国做点事。”英伟芯创始人聂辉是一位美国电子工程博士,深耕于光电领域已经有30年左右了。2019年,他从美国回国,加入了国内一家初创企业,伴随他们成长为如今的头部企业。“我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一位创业者,为何要出来自己创业,还是因为有热情,想要去破解瓶颈,恰好我自己对这个领域也比较有研究,国内也缺,这可能是下一代的技术。”他表示。
在聂辉看来,张江对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地方,这也是他选择将自己的企业落地张江的原因。“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创业大赛,给我们这种初创企业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大家介绍自己,也跟大家做一些交流,认识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企业,或许能碰撞出一些火花。”
当天,895创业营(第十六季)智算专场也举办开营仪式。895创业营创新服务经理许程岚表示,张江高科作为上海和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在平台建设和产业服务中不断创新。“895创业营正式进入3.0时代,这是我们创新产业平台形式的重要举措。”许程岚表示,希望能架起在应用企业和研发企业之间的一个沟通对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