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升级版亮相

以“科技陪练”破解亲子沟通难题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促进对有关家庭问题的认识。当下,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既迎来了智能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的机遇,更面临价值引领和技术赋能如何同频共振这样的深层命题:华东师范大学推出24个“AI娃”模拟沟通训练,帮助家长突破“当局者迷”的局限;上海市妇联发布《暖暖FAM力》聚焦上海家庭在婚育、教育、代际关系中的真实故事;上海法院则围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这一使命,筑爱家庭护航未来。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如何进一步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家庭教育?教育工作者正在试图给出更为清晰的答案。一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院,以破解当代家庭教育问题与挑战为使命,如今,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华东师大家庭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举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主题论坛,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创新路径。其中,“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升级版正式亮相,24个“AI娃”在屏幕上的出现让人忍俊不禁。

    “AI时代的家长学校”再升级

    “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经过一年的迭代创新,如今的3.0版实现“气质类型匹配”,开创个性化沟通新范式,完成AI赋能家庭教育的“三级跳”。

    “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表达,不同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闫寒冰指出,“家长们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知心慧语’3.0可以帮助家长更为精准地找到解决沟通难题的密钥。因为情境具有更强的拟真性,家长就更容易将学习到的技能迁移到生活中去。”

    演示环节,当24个不同气质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AI娃”出现在屏幕上,论坛现场瞬间被“点燃”。为何是24个“AI娃”?闫寒冰解释,首先是4类基本气质,分别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然后是2类性别,3个年龄段,这样一算,就是24类儿童气质特征。

    “以前用2.0版练习时,AI孩子是没有性格的,往往是有问必答,但现在有的孩子会沉默、会走神,甚至还会直接回答:‘我不想说话,我想一个人待会儿’;有的孩子敏感,有的孩子则比较爱生气——这才是我需要的实战演练。”一位家长在体验后说。

    从经验传承走向数智赋能

    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管理者等350余人参会。与会嘉宾围绕数智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成果发布、主旨报告、圆桌论坛、案例分享等形式,共同描绘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蓝图,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凝聚智慧、汇聚力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科技守护教育的温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将家庭教育视为“育人生态”的关键一环。通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家庭教育注入“爱与智慧”的基因。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表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部署。“当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既迎来了智能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的机遇,更面临价值引领和技术赋能如何同频共振这样的深层命题。”

2025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