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工们在店内忙碌。青年报记者 郭颖 摄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早上9点一到店,熬高汤、切萝卜、炸豆腐……95后宋云云就和男友段智洋一起忙碌起来。中午11点半,档口摆开,一切准备就绪,另一个店员王彩霞也到岗了。这是一家由3个听力残障人士撑起来的“无声”餐饮店。
时值全国助残日,昨日中午,青年报记者走进这家位于张江科学城陆悦天地的特殊小店,“聆听”这个暖心的创业故事。
“多多关照”里传递暖意
这是一家专门卖关东煮的小店,店名叫“多多关照”,店里墙上用吸铁石拼搭出这个4字店名,其中的“照”字构图是一个太阳——在这些年轻听力残障人士的心中,这家店仿佛一道阳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创始人季行飞告诉记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从日常餐饮出发,传递一种“关照”的价值观,无论是亲子家庭、特殊群体,还是宠物友好服务。
65平方米的店堂不大,店里店外都摆了桌椅,中午11点45分到下午1点30分是就餐高峰,附近的张江青年会来光顾“堂食”,店里也不时有外卖小哥前来取餐。
“多多关照”有5家门店,除了这家以外,位于杨浦区大学路的门店也是一家由听力残障人士主理的“无声店”。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创始人季行飞已经37岁了,看着这些年轻的听力残障人士忙进忙出的身影一脸“慈祥”。他给店员们开出的待遇不低,为了方便他们上下班,在张江租了房子,包吃住,每月工资到手7000元,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过万,租的也是每人一间的公寓,住宿条件很不错。
2019年,季行飞刚开始创业时,员工就是从咖啡行业转过来的听力残障人士。“听力残障人士专注度特别高,因为他们听不见,所以始终会认真观察店里每一位顾客,生怕他们有什么诉求被自己遗漏了。”
在张江,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这家店每天可以卖200份套餐,店员们打心眼里希望这家店能一直开下去,所以一心为店里着想,也很懂得回馈。有时候见晚上没啥生意,店员会主动要求早点下班,因为这样可以替老板节省一点加班费。看到店里的大虾、牛筋、玉子烧、蟹肉棒卖得好,就会建议老板整合成一个套餐……他们是主理人,更是主人。
始终被善意包围的小店
采访中,恰好有顾客进来,宋云云看到了,立刻拿着菜单迎上去,她能读懂对方的唇语,并用自己简单地发声进行回应。再加上高峰时段临时前来帮忙的正常店员小权,这家小店开了半年,大部分顾客居然都没发现这是一家由听力残障人士主理的“无声店”。
店里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墙上挂着一幅基础手语教学图,张江的程序员们没有发现这家小店的与众不同,附近的小学生却发现了。一次附近小学的一个小朋友放学过来吃点心,临走时,向每个店员深鞠一躬以示感谢,店员们都深受感动。
事实上,听力残障人士开店也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比方说,因为他们听不到,关门时经常会忘记同时关闭店内播放的音乐;因为听不到,他们还无法接听顾客打来的电话;因为听不到,他们偶尔还会迟到,因为闹钟叫不醒他们……但是,这家店始终被各种善意包围着:镇里打算为这些听力残障人士申请补助;他们不慎把家门钥匙遗落在网约车上,派出所民警一直帮助他们寻找到凌晨;生意好的时候难免出餐慢,点外卖的顾客也很宽容。
季行飞说,是这些员工对他的信任和期待让他一路坚持下来。有一次,他正在PAD上设计新店图案,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时,就看到员工在自己的PAD上面写了一句:“小飞加油,你是最棒的!”正是员工的鼓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开出了一家家门店。
关心好听力残障人士,更要关心好他们的家人。季行飞接下来打算设立一个资金池,帮店员们每个月存一点钱,作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的医疗保障。之所以有这个打算,也是因为他目睹了身边的听力残障人士家中遭遇的不幸,大学路店有个员工的孩子先天性耳聋,送去医院治疗的时候,医生都在叹息,如果再小一点的时候送来就好了,现在已经无法治疗;跟随自己多年的店员突然离职了,因为妻子得了抑郁症……“希望他们能一直安安稳稳地经营小店,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季行飞的愿景,也是“多多关照”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