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上海中学,重庆的上海中学”

中西部学子在沪体验“做一天黄浦学生”
青年报 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直直 胡潇澜

    学生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体验特色课程。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直直 胡潇澜

    本报讯 第一次接触AI钢琴,体验紧张刺激的机甲对抗赛……在上海开营的“志在万里”青少年公益职业体验营活动中,来自云南、重庆、山西等中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及革命老区七校的86名学生与14名青年骨干教师,走进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上海市第八中学和中华职业学校,体验一天黄浦学生的生活。

    学生收获满满

    为了让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三中学校和长治市武乡县监漳镇中学的同学们有更好的体验,卢湾高级中学准备了多门重量级特色课程。在这里,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了AI钢琴,第一次与“上春晚”机器狗握手,体验紧张刺激的机甲对抗赛,探索智能图书馆的便捷,亲身感受“非遗”手工的独特韵味,并走进“金融数学”的智慧迷宫探寻经济密钥。

    在拥有164年悠久历史的上海市第八中学,戚黎豪老师带领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和山西省高平市石末乡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在校史馆中探寻往昔。随后,同学们在化学实验室亲手尝试“蓝晒实验”,揭开幕后奥秘;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击剑”的格斗魅力并接受“科学健身”的专业指导;更通过虚拟直升机、游轮驾驶以及VR互动,驰骋于科技创新的前沿。

    “原来课本之外的东西这么有趣,我在家乡从来没有上过这样有意思的课。”在有着107年历史的中华职业学校,体验了“数字虚拟人VR动画和动作捕捉”课程后,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王瑞收获满满,兴奋地讲着“希望能把这些VR体验带回家给小伙伴看看”。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和昭通市盐津县第三中学的同学们,在黄炎培校史馆触摸职教发展的时代脉搏,于“城市之心”的演变故事中读懂脚下土地的厚重历史。随后,孩子们体验了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制作非遗旗袍盘扣,并第一次喝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咖啡,吃到了亲手制作的香蕉蛋糕。

    一场双向奔赴

    在沪滇29年、沪渝33年的支援协作中,交流合作、优质资源共享是沪滇、沪渝教育协作的重要方式。

    澜沧一中2022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学校,是首批由黄浦区教师团队对口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学校。黄浦区选派敬业中学副校长吕宁带队驻校帮扶,引入上海“导学案+二次备课”模式,创新实施“1+1+X”导师制,重点培养了40名骨干教师,学校高考本科率三年提升217%。

    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新校区建设伊始,便得到了上海市的对口支援,建成的首栋教学楼由上海援建,并被命名为“上海楼”。历经二十余载携手帮扶,学校实现了从昔日的“薄弱学校”到“市级重点名校”的跨越式提升。

    短暂的“做一天黄浦学生”,是一场浓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区域共荣的微观实践。黄浦区在教育帮扶中探索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澜沧一中的课堂上,王瑞的同学们也能亲身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梦想的种子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25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