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奇心伸向整个宇宙

青年报

    基德参观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光源加速器。受访者供图

    将镜头对准“地球科技”,UP主“吟游诗人基德”不停开拓着新大陆,将世界各地的知识装进“行囊”,送到观众面前。他时而研究“神秘天体”的运行轨迹,时而钻研“元素周期”的排列奥秘。五年来,他以视频为桥梁传播知识,不知不觉间,已经有了415万粉丝。而这一切故事的发生地,都在上海。那些塞满硬核知识点的视频,或是诞生在他居家办公的书桌前,或是诞生在公司明亮的工作室里。聊起“沪九条”,基德感慨:“我认为能在上海开公司、做事,本身已是一种极大的优惠。”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第一个视频成功后,我就在上海创业,开了工作室。初期官方给予的优惠政策,极大地帮助了我们。”

    ——吟游诗人基德

    一次纠错  

    打开知识之门

    基德用动物迁徙比喻自己来上海的经历,“长大了要去外面的世界,要去新的草原”。大学毕业,在上海找到工作,他便顺其自然地留了下来。那时,他与UP主这个职业毫无交集,辗转于房地产业与视频制作公司。直到一次纠错,意外推开了知识传播的大门。

    “错误信息在网上传播,大家却在认真讨论。”他回忆道。2020年,一条“蝗虫将侵袭中国”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习惯性地查完资料,基德发现,这种蝗虫并非中国原生种,跨越高山海洋而来的概率极小。“真相不难找,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还在讨论呢?”纠错的冲动喷薄而出。他提笔疾书文案,制作视频。意外的是,作品一炮而红,观众催更声起。他顺势而为,更新之路就此铺开。

    五年光阴,245条视频诞生。从“宇宙大爆炸竟是白洞”到“汤加火山全面报告”,内容包罗万象。“我从小爱胡思乱想,琢磨那些触不到答案的问题,觉得很有意思。”基德说。这份好奇,是驱动他前行的原动力。当火箭升空的原理吸引他,他便一头扎入,梳理知识体系。如同开垦一片新大陆,待脉络清晰,视频告一段落,他也能心满意足地转向下一片未知疆域:“了解得差不多了,就该换下一个领域。”

    “第一个视频成功后,我就在上海创业,开了工作室。”基德说。公司扎根浦东新区,从最初的两三人,稳步发展至十人左右。他对上海优越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深有体会:“初期官方给予的优惠政策,极大地帮助了我们。”

    公司架构让基德学会分工协作。区别于单打独斗的UP主,他将剪辑、拍摄托付给专业伙伴,自己则全心投入最擅长的领域:策划选题与文案创作。这让他一度觉得自己的工作状态和网文作家很像:“赶视频时,熬夜、查资料、抱着电脑拼命写。”

    网文作家编织故事,基德则找素材写视频文案。线索常隐匿在互联网的角落里,他规律地刷新各大平台获取素材。别人忽略的讯息,总能引起他的兴趣。

    探访前沿  

    感受世界奥妙

    科普天文地理之外,基德也走近科研最前沿,将改变世界的实验现场带给观众。他受邀参观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光源加速器,置身巨大的鹦鹉螺状建筑,目睹光源实验有序运转,视觉冲击令他难忘:“机器阵列,宏伟壮观。”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工作人员告诉他:上海在建和规划中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已达20个。

    后续视频中,他向粉丝科普“电子甩出光的用途”“X射线在晶体线站的作用”,并邀请专家出镜解读。评论区沸腾,粉丝热议加速器的种种作用,惊叹上海科技的加速崛起。基德是见证者,也是传播者,他化身桥梁,连接科学与大众。

    他的足迹还踏入四川深山之下2400米——世界最深的暗物质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暗物质实验室就是在这片深山中,与全球顶尖科学家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我镜头捕捉的日常研究,冲击力或许不强,但改变世界的奥妙,正于此悄然发生。”在参观暗物质实验室的那条视频结尾,他如是说。基德善于从看似枯燥的科研日常中,提炼核心,捕捉美妙。上海,则慷慨地为这个年轻人提供了多元的探索空间。“上海赋予我丰厚的知识资源。”他感念,无论是探访光源加速器、参与科技活动,还是文化启迪——如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大展上,那令他惊奇并拍下短视频的猫木乃伊,这些灵感与养分,常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

    知识之外  

    探索身边故事

    探寻知识的热忱与对生活的思考,交织出基德的多面人生。他崇敬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这位科学家既能创立经典理论,亦能随性生活,保持对世界的思索。基德亦然,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我想去寺庙住一阵,”采访中他忽道,“很想知道当和尚是什么样的感觉。”突如其来的奇思妙想,恰如其ID中的四个字:“吟游诗人”。

    探索欲并非与生俱来。刚到上海时,基德也有一段时间不适应。睡在公司宿舍的第一夜,他哭着给母亲打电话说想回家。翌日,失落却不治而愈:“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感觉,就往自己的小破床上一躺,还挺美滋滋的,挺好。”

    这是习惯的过程,更是融入的印记。大都市赋予年轻人的自由感,让基德满心欢喜:“浦东的马路宽,气候也不错,没事逛逛公园,做自己的事业,非常自由。”而那些曾经一无所知的地方,也已很亲切地变成一个个熟知的小地盘:周末去浦东特定场地练漂移,到崇明寻觅合适的拍摄点……大街小巷里,承载的记忆日益丰盈。

    除了镜头里的宏大宇宙和尖端科技,他也乐于驻足感受日常生活的细腻微光。再壮观的奇景也有兴奋阈值,再深奥的知识也有认知边界,但生活的诗意永无止境。他钟情夕阳西下的上海,下班时刻,云层之间,金光照下,一片朦胧。带着对这座城的眷恋,基德轻声道:“浦东的夕阳,一直这么美。”这份城市柔情,正如他家中高悬的书法牌匾所书:“爱与被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自问。探索科学知识是其一;而安居上海,身处朋友之间,牌匾上的四个字,亦是温暖的答案。

2025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