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青春与教育的篇章

把更多“山外的风”带进黔北山区,东华大学研支团再启程
青年报 记者 林千惠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林千惠

    本报讯 8月18日,东华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抵达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新学期在即,他们即将接过支教的接力棒,走进课堂。就在不久前,第五届研支团成员完成了最后一班岗,带着一年的故事与收获告别孩子们。传承与交替之间,一段关于青春与教育的篇章正在延续。

    “校长希望我们发挥年轻人的所长,以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学校的相关推送。开学以后,我们也会负责教学和行政工作。”第六届研支团成员、人文学院的剡晨谈到即将到来的志愿服务工作。为了更快适应,他提前通过网络观看了大量教学视频,揣摩老师的授课方式。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的江惠则记得,初春第一次随老师去探望第五届研支团时,孩子们探出头与他们的学长学姐打招呼。“那一刻特别温暖,也让我期待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日子。”

    他们的“前辈”,第五届研支团成员,刚刚在三十五中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一年。这一年里,他们承担起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心理健康三门课程的教学,覆盖两个年级13个班级的700余名学生,累计授课超过1200课时。面对学生基础差异,第五届研支团因材施教,常常集体备课,在厚厚的讲义批注里写下对每个孩子的期待。

    课堂之外,成员们努力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成员李洪达、秦睿遥结合自身特长,分别为孩子们开设吉他、播音主持社团。在汇川区文化艺术节中,山村孩子们抱着吉他自信大方地演绎《我相信》,站在聚光灯下声音洪亮地朗诵《永不消逝的声音》。“教育的力量,就是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看见自己光芒的窗。”李洪达说。这些也深深触动了新一届的成员。“我希望在这一年里,能带给孩子们新的感受,自己也有所成长。”江惠表示。

    第五届研支团还把更多“山外的风”带进了黔北山区。在“见字如晤”书信活动中,450封书信跨越1800公里,将东华青年与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生的心拉近;科普课堂上,研支团用折纸飞机的方式讲好航天梦,并联合东华机器人社团展示机器人服务生活新可能;青春团课上,他们讲述浙江“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万象森罗、可穿戴材料把动作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奥秘。“我们想带着山外的风吹进山里,让梦想的种子知道春天来了。”第五届研支团成员王一琳如是说。

    如今,东华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旅途已圆满画上了句号,新的行程又将在此开启。在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从浦江之滨到黔北山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接力而来,用青春与热情陪伴孩子成长。播下的种子,终会在这里开出花。

2025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