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块玉的呼吸

海大学子跨越三城感受匠心
青年报 记者 陈泳均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夏季的江南,暑气蒸腾,蝉声织网。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玉见非遗:玉石雕刻的跨地域文化共鸣》社会实践团队的十余名大学生在青石板的巷口疾步穿行,他们追的不是清风,而是一块玉的呼吸。记者了解到,七天里,同学们循着苏州的白玉雕、扬州的玉石雕刻、连云港的水晶,在三座城市与八位国家级、省市级玉石雕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探寻千年玉雕技艺的传承密码。

    苏州玉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葛洪的工作室藏在灰瓦深处,推门而入,满室柔光。葛洪带实践团队参观陈列柜,取出几件苏工珍藏,招呼同学们凑近细看、上手触摸,冰凉玉料在掌心一点点回暖。那一刻,他们懂了,苏工之“精、细、巧”,并不只是手艺的标尺,更是手艺人把江南刻进玉里的追求。一掌之间,见天地、见自己。

    走进江苏省级玉石雕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德海的工作室,案头上整齐堆放着厚厚的画稿与作品照片,字里行间、光影定格中皆透着匠人对玉雕艺术的执着。在和实践队同学的访谈中,汪德海说得最多的词是“熬”。熬灯油、熬寂寞、熬自己。

    列车驶入紧邻东海的连云港,在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的连云港市东海县,队员们拜访了颇有名望的“水晶大姐”吴兆娥。吴兆娥是土生土长的东海人,祖上一直从事雕刻行当,从小她就跟着父亲学习鉴别水晶、雕刻水晶。她笑着领学生进门,指着那些亲手雕刻的作品,细细讲述创作中的故事,“看,这是东海的潮汐。”从选矿工到“水晶大姐”,她最骄傲的不是奖杯,而是让一块块沉睡的矿石开口说话:奔马、浪花、星辰、乡愁。

    一周的实践队之行倏忽而过,高铁掠过江南的稻田与盐田。传承是什么?是葛洪刀尖上的江南山水,是汪德海案头厚厚的画稿,是吴兆娥手里不断推陈出新的水晶,更是大学生触摸到玉雕技艺的温润与传承温度,以及对梦想和热爱的孜孜不倦。同学们体会到,传承是技艺延续,更是匠心与时代的碰撞,守护文化根脉,待年轻一代接续。

2025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