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团成员在医院为老人提供帮助。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这个暑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多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水平,以最富中医特色的实践绽放着中医学子的青春风采。
穿梭在医院,化身导诊员
拥挤的门诊大厅,总有银发老人在门诊服务台前四处咨询。就“数字鸿沟”“流程壁垒”等痛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银龄岐黄”伴诊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新媒体传播力量,为银发群体精心打造一条充满温度的暖心就医路。
为实现老人高效就医,团队创新构建“分域精准服务”模式,让服务更具针对性。清晨的急诊抽血处长队中,队员们主动为在自助挂号机和报告打印机前犯难的老人提供帮助,快速完成挂号、缴费、打印报告等操作,帮老人跨越“数字门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再迷茫慌乱,这便是青春力量的价值。我们会带着这份被需要的感动,继续深耕银龄健康服务,让专业与温情始终在线。”团队负责人针灸推拿学院高辰隽说。
中西结合,守护体重和睡眠管理
当“小胖墩”和“小夜猫”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爸妈的崩溃值瞬间拉满:一边是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一边是半夜十二点还在刷短视频的“熊猫眼”。
对于α世代青少年所面临的超重肥胖、睡眠不良等多种健康挑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各实践团发挥中医药特色,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小胖墩”和“小夜猫”的健康管理建言献策。
聚焦体重管理,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2支实践团走进校园与社区,运用人工智能建立网络平台,以“药食同源”理念融合现代营养学,打造“吃动平衡”全场景科普。
针对睡眠管理,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实践团联合附属中小学、浦东青联教育社科界别等单位,推出“寓医于乐·养心助眠”亲子游园会,以“线上直播+线下带教”模式,带去科普。
产教融合,把中医药文化融入教育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有效融入基础教育、赋能乡村产业?暑假里,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韵云滇”实践团联合上海相宜公益基金会,深入云南省宣威市、曲靖市师宗县,开展了一场以“本草美育”为核心、产教融合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贡献智慧。
“本草课堂”进校园,美育劳育巧融合。实践团成员化身“本草老师”,在宣威市复兴二小、师宗县葵山镇中心完小,为不同年级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本草洗发皂与衣香藻豆(中药衣物香氛产品)制作。亲手触摸何首乌、茯苓、丁香等药材,体验称量、研磨、融合的全过程,药材的功效变得直观化和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