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与生态探索之旅

——上海市崇明区实验中学暑期研学活动纪实
青年报

    2025年暑期,崇明区实验中学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研学活动。在湖南长沙,八年级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探寻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崇明湿地,七年级学子用科学仪器解码生态密码。这场“行走的课堂”,为新时代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样本。

    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在橘子洲头,当《沁园春·长沙》在耳畔响起,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深深感受到了伟人笔下的壮美河山。这座采用“永定红”花岗岩打造的雕塑,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座精神丰碑。

    在韶山,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为实景演出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宣告响起,很多同学都热泪盈眶。”带队教师欧阳桂菊说。

    非遗技艺的青春传承

    沙坪湘绣博物馆里,学生从观摩者变身为实践者。在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指导下,他们尝试用鬅毛针技法绣制作品。“一针一线都需要极致专注,这就是工匠精神。”学生林小雅在体验后感慨道。通过“观摩+实践”的模式,6位同学获得了“小小湘绣师”认证。

    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非遗技艺“活”起来,更让文化传承有了新可能。博物馆馆长周志勇表示:“让青少年亲手触碰非遗,比单纯参观更能激发文化认同。”

    生态保护的实践课堂

    崇明研学活动转向生态保护。在东滩湿地,七年级“土拨鼠先锋队”发现了土壤盐分富集的自然现象;“水之卫士”小组采集了17个水体样本,分析水质变化规律;“气象追逐者”则记录不同区域的微气候特征。

    “我们以为土壤只是‘踩在脚下的尘埃’,现在才懂得它是‘记录生态的史书’。”参与土壤研究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通过实地观测、数据分析,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具体可感。

    跨学科的教学创新

    这场研学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在岳麓书院,语文老师讲解楹联中的文学意境,历史老师分析书院的办学传统,美术老师则指导学生用速写记录建筑之美。在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学生既学习历史知识,又探讨“素纱单衣”中蕴含的科技智慧,还尝试用现代材料仿制汉代服饰。

    “这种跨界学习的方式,让知识不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成为有机的整体。”项目负责人章文老师说。研学结束后,六个小组都完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其中《湘绣技艺的数字化传承路径探索》等成果还将参加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从红色教育基地到生态保护区,从文化场馆到科研现场,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之旅,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学习场域。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对话,传统与创新交融,知识与实践结合。“我们要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让学习在行走中自然发生。”校长李斌说。这种打破课堂边界的教育创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苏云

2025年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