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汇区西岸自然艺术公园。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上海要建千座公园的目标已提前完成啦!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截至目前,本市各类公园达1013座,首轮“千园之城”建设目标提前完成,上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平方米,较“十四五”初人均增加1平方米。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第1000座公园建好后
国家二级保护昆虫也来了
8月28日下午,阳光下的徐汇区西岸自然艺术公园里,到处焕发着生机。这是上海建成开放的第1000座公园,总面积约36公顷,延续了西岸滨江丰富的文化艺术气息。
在公园里,处处是充满童趣的探索天地。核心区是3公顷的“儿童友好”示范样板——森虫秘境,以“森林下面有什么”为主题,以本土昆虫为原型,设计9处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认识自然。公园还入选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
除此之外,这座公园同样“全龄友好”。公园内2.7公里地面绿道与500米架空栈道组成的多维绿道体系为市民提供了慢行和跑步空间,还有4片帐篷草坪区以及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各类活动场所和互动体验设施。
“公园的前身是环城绿带,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的最低干预原则,不是新建一个公园,而是让原有的生态系统焕发新的生机。”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主任任洁表示,公园建设前期联合上海植物园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生态基底调查与评估。改造后的乔木树种从24种增加到70余种,灌木增加约40种,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昆虫拉步甲。
打破围墙无界融合
让上海成为一个“大公园”
“上海提出建设‘千园之城’的目标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提前达成了。”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处长管群飞表示,到今年年底还将有50座环上公园全部建成向市民开放,外环绿道基本完成。
管群飞告诉记者,上海的公园建设遵循“公园+、+公园、无界融合、全域公园”的创新理念。“公园+就是扩展公园的功能,如公园+市集等,满足市民们的多元需求。”
“+公园”则是让上海的公园数量进一步增加。“这个公园的概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还有了多种类型。”管群飞表示,上海不少单位的附属绿地空间不小,同时还保留着上海的历史文脉,开放后效果也非常好。截至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还成为全国首个建立单位附属绿地开放标准的城市。
这也体现了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无界融合”的特点。“我们要把公园的围墙都打掉,让更多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管群飞表示,目前全市已有858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占城乡公园总数的85%。
“上海整个公园城市和千园之城的建设,都是按照上海就是一个大公园的基底在实施推进,也就是‘全域公园’的概念。我们总体的目标就是让上海成为一个大公园,在公园里面建城市,而不是在城市里面建单个的公园。”管群飞告诉记者。
在上海,已经初步形成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休闲网络,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1998.81公里,立体绿化总面积达到518.16公顷,推门即是满眼绿色。据悉,在首轮“千园”目标完成之后,第二轮千园建设工程也将推进。“十五五”期间,全市预计新增各类公园5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50万平方米,新建绿道500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