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伟英拿着他2011年亲笔撰写的《我的人生回忆录》。
“爸爸,这架飞机在帮后面的飞机加油。”“快看电视里的轰炸机,你们当时都是小米加步枪吧?那个时候有轰炸机吗?”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东安路上的抗战老兵冯伟英家中,他正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观看阅兵式。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少年志
他加入新四军时只有16岁
尽管已经97岁高龄,且有些耳背,但当记者询问其感受时,冯老中气十足地喊道:“经过我们的努力战斗,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加入新四军时,冯老才16岁,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的年纪,就参加过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
如今的冯老已经忘了入伍时的一些经历,冯辉和太太彭瑞琳替父亲回答了诸多问题。两人还找来老父亲2011年亲笔撰写的《我的人生回忆录》,里面详尽地记录了老人参与抗战的精彩故事。
冯辉介绍说,父亲入伍是受了大伯的影响,他和几位有志青年一起,冲过重重关卡,最后好不容易到了苏北,个中经历十分曲折。
第二天中午时分,冯伟英等人抵达了当时苏北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姚费庄。二分区的前身是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
原先在冯伟英的想象中,司令部应该是很有气派,十分威严的。而他们见到的司令部却是在一排排的草房中,外墙上贴满了老百姓用来当燃料的牛粪饼,环境十分艰苦。
英雄泪
一批批战士在城墙上壮烈牺牲
冯伟英回忆:“为了训练部队的应变能力,我们经常在睡梦中被叫醒,随即紧急集合。跳下床时耳中只听见机枪连射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紧急集合完毕,立即开始夜行军。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十多分钟内穿好衣服,打好绑腿,打好背包,行进在乡间的泥路上。有时候脚下走的路根本就不能算是路。在水网地带行军常常要过桥。过的桥也往往不是平常的桥,只是两根木头拼起来的十分简陋的结构,比独木桥好不了多少。”
冯伟英介绍说,作为才入伍的新兵,他毫无走夜路的经验,在夜行军时突然掉到河中或者滑落到水田里是家常便饭。“到了1945年初,抗日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苏北大片根据地已连成一片。敌人只能龟缩在城镇里。一天部队驻地演出时突然听到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顿时全团一片欢腾,每个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家拥抱在一起欢呼跳跃。”
1945年,冯伟英所在部队参与了解放兴化城战役。“当时我军装备还比较落后,重武器只有数门八二炮,以这样的装备要攻破兴化城的高大城墙和它的防守工事绝非易事,且该城地处水网地带、四面环水,其地貌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这种不利的地理条件给部队的进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的士气十分高涨,战士们想出了各种进攻敌人的方法。他们将八仙桌横放在民船的船头,在桌面上铺设淋透水的棉被以阻挡敌人射来的子弹。进攻开始后,数千艘战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直扑兴化城郊。但是要攻破坚固的城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只能采取很原始的攻城方法——使用成百上千架云梯、在机枪的掩护下爬上城楼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由于后续部队来不及跟上,一批批突击的战士在城墙上壮烈牺牲。”冯伟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