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散照片到历史拼图

沪上专家鉴定“劳伦斯相册”的幕后故事
青年报 记者 范彦萍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正义昭昭 大道同行——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于2025年9月3日正式面向公众展出。本次展览开辟了一个特别单元,集中展出了由法国友人马库斯·德特雷兹捐赠的其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拍摄的有关上海抗战的历史照片。记者了解到,这些照片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蒋杰,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丁怡骏和淞沪抗战纪念馆文物馆员林杰组成的团队鉴定的。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尽可能还原照片被打乱前的批次

    据悉,“镜头下抗战时期的上海——法国友人马库斯·德特雷兹捐赠历史影像”分为浦江暗涌、战火肆虐、城市之殇、民众蒙难四个单元,展出近百张与上海抗战相关的历史照片,真实反映日本侵略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肆意破坏和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暴行,多角度反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的上海,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

    今年2月24日与28日,由苏智良教授与蒋杰教授领衔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团队两次前往淞沪馆对该批照片进行鉴定。经过整理,照片大概有三大来源:劳伦斯寄回法国家中的相片,劳伦斯在上海拍摄的照片,劳伦斯朋友送给劳伦斯的照片。

    “我在研究时,经常会翻阅晚清时期的法国档案,这些都是手写体。此次之所以邀请我加入鉴定小组,也是看中我这方面的专长。”丁怡骏告诉记者。

    当接收到由淞沪抗战纪念馆捐赠的618张照片时,丁怡骏发现,这些照片都是零散的。“其实,如果捐赠的是原始相册的话,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因为劳伦斯大概率是按照同一批次冲印这些照片的,因此我在鉴定时,尽可能还原被打乱前的批次。”

    尽管鉴定时困难重重,但丁怡骏等人还是根据相片纸冲印的颜色、编码等蛛丝马迹,试图找到同一批冲印的照片。“因为如果同一批次的照片里有一张是劳伦斯本人拍的,基本可以判断这一批次都是他拍的。又比如某建筑在同一地点不同时期都出现在照片中,可以判定这一系列照片为劳伦斯拍摄。比方说158号照片表现的是日军轰炸上海南市地区的情景,尽管该照片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与记号,仍可判定出自劳伦斯之手。”

    通过蛛丝马迹进行比对与推论

    “要知道,历史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是有道理的。”丁怡骏透露说,鉴定团队为了比对照片可谓煞费苦心。

    丁怡骏介绍说,编号270号照片背后文字用法文写着“拉图尔,我的朋友与裁缝,他是军团的雅致艺术师。非常荣幸他成为我的摄影对象”。同时,马库斯未捐赠影集中存在一张劳伦斯与拉图尔的合影照片,并记录其拍摄时间不晚于1936年7月25日,照片背后的文字说明了拍摄地点为军营附近的一处公共花园,其人物为劳伦斯与他的图卢兹老乡。照片的签名为罗杰(Roger),系劳伦斯来到上海后,寄送其身处法国且怀有身孕的未婚妻的私人照片之一。

    巧合的是,在鉴定过程中,丁怡骏在安可强教授团队的虚拟上海数据库中众多法国驻沪兵团的照片中发现了一张集体照,其中便有拉图尔的身影,该照片注明拉图尔为法国驻沪兵团的裁缝。丁怡骏指出,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和比对,至此,大致可以确认劳伦斯在1935年年底抵达上海后就职于法国驻沪兵团。

    丁怡骏透露说,鉴定团队通过照片背面的笔迹与落款分析,确认捐赠的照片属劳伦斯所有。但据法国学者柯蓉(Christine Cornet)的研究,淞沪会战爆发后,公董局面临难民涌入,在华界与法租界要道修建铁门,法国驻沪兵团负责租界边缘安全。在此情况下,劳伦斯难以离开军营深入公共租界拍摄战争场面。相反,多张显示法军在租界交界执勤的照片,应为其执行任务时所摄。结合相片纸张、笔迹、冲印颜色等信息,可判断标注“1937年8—9月”的系列照片为劳伦斯翻拍作品。

    丁怡骏认为,尽管部分照片非劳伦斯亲摄,但是他在翻拍照片背后的简介评论,反映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及日军暴行对在沪外侨的冲击。翻拍行为本身体现了其对战争破坏力的惊恐,特别是看到经常造访的龙华寺在遭到轰炸后沦为瓦砾时的震撼。

2025年09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