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校园中的抗战记忆

“行走的课堂”沉浸式传承抗战精神

青年报 记者 刘晶晶

    刘湛恩校长AI形象作品首发。受访者供图

    9月3日,由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主办的“抗战中的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行走的课堂”活动,在上海理工大学拉开帷幕。60余名大中小学生怀揣敬意,沿着历史的足迹,在实地讲解、情景对话与沉浸式体验中,重温上海高校在烽火岁月里坚守办学、救亡图存的峥嵘往事,让“教育报国”的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代代相传。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AI“唤醒”老校长:

    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对话

    在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前,大中小学生共同翻开一段关于“以校为营、以笔为枪”的校史篇章。

    随着屏幕上光影流转,一个身着长衫、神情坚毅的AI数字人缓缓“走出”,“同学们好,我是刘湛恩。”这是本次活动特别推出的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校长AI形象作品。当“刘湛恩校长”完成自我介绍时,现场的学生纷纷凝神注视,仿佛他真的就在面前。

    作为刘湛恩AI形象创作团队负责人,上理工编辑出版研究生党支部汤茗迪同学表示:“为了还原刘湛恩校长的神态与气质,我们查阅了300多份史料,反复比对照片、演讲录音,请教了校史专家。这位崇高的教育先驱与民族英雄,不再只是书写于史册中的名字,而是以可感知、可对话的形式,跨越时空,生动地走到我们身边。我们团队也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手段,让年轻一代能更直观地感受先辈的精神力量。”

    “1938年,刘湛恩校长因坚决拒绝日伪势力的拉拢,被特务暗杀。他牺牲前留下遗言:‘中国不会亡,抗战一定会胜利!’”上理工档案馆肖琳琳老师以“赤诚爱国心,浩然天地间”为主题,为现场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九校联动“行走的课堂”:

    追溯烽火中的大学担当

    从复旦大学师生携校旗典籍辗转四省西迁重庆,以“学术救国”守文化根脉,到同济大学师生推仪器图书跨越六省迁徙,凭工科专长援前线建设;从上海交通大学迁云黔建分校、自制教具育千名工业人才,以技术撑后方发展,到上海大学前身院校建地下联络站,用文化宣传唤民众抗争,再到华东师范大学组建“战时服务团”入乡村扫盲宣抗,于动荡中护教育火种与民族希望……

    近日,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以“上海高校抗战记忆”为主线,遴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的红色文化点位,打造“主题展览+实地讲解+情景再现”的“思政大课”路线。

    此次“行走的课堂”活动,以实地体验为纽带,串联起上海多所高校的红色资源,让大中小学生在触摸历史、对话先辈中深化了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负责人、上理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凡表示,未来将继续挖掘高校红色资源,推出更多沉浸式育人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更多大中小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025年09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