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进入大学,孩子是否还需要家长的“托举”,家长应该如何稳步“放手”?
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帮助本科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激发潜能,华东师范大学在新生季举办“筑梦师大,相携启航——书院院长与新生家长面对面”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也悉心呈上了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指南》,从人际交往、学业压力、情绪管理与危机应对等方面为家长提供实用建议,成为孩子大学生活中的坚实后盾。
“新生入校第一年,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转型是新生遇到的第一课题,大一阶段是适应转型的关键期,是培根筑基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长都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注……”不少家长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有的还在认真做着笔记。
活动现场,大夏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校家庭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庞维国与来自各学部、学院的近300名新生家长面对面交流。
他说,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视野局限及跨文化交往经验欠缺等问题,并呼吁家长应逐步“放手”,引导孩子自主应对学习、社交与身心发展方面的基础课题,筑牢成长根基。
围绕亲子角色的转变,庞维国援引多位心理学家的观点,为家长如何“科学放手”提出“渐进式退场”策略。
他援引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克莱尔的观点指出,父母之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家长和孩子本是成长共同体,进入大学后可能会面对分离焦虑,家长应逐步转变角色,刚入学时可以多一些联系,后续可以逐渐减少,从直接干预转向背后支持,引导孩子通过自主决策与持续实践。
此次活动既是对家长“如何放手”、新生“如何启航”的深度回应,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华东师大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完善“一次性养成”教育体系,夯实新生卓越成才的稳定基底,助力新生平稳度过转型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场不仅有“面对面”交流,家长还可领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指南》,该指南从情感关系、学业压力、心理调适等角度提供详细建议。
心理中心指出,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仍需家庭的情感支持与心理关注。为拉近亲子距离,中心还推荐家长通过影视、书籍等多种方式了解青年文化与学生心理,提升沟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