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实干家

上海援青校长常途:带牧区孩子看世界

青年报 记者 刘春霞

    援青期间,常途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 刘春霞 在2025年秋季高考中,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取得优异成绩:参加高考的125名考生中115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多人考入重点院校。对一所建校只有6年的完全中学来说,这样的成绩非常亮眼。这背后也凝聚着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团队的心血。作为上海援青教育工作者,曾任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常途很欣喜,尤其令他欣慰的是,不少孩子选择学成返乡、建设果洛,成为跟上中国式现代化步伐的新生力量。虽已完成三年援青任务,他依然牵挂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孩子们。

    2022年6月,得知上海将要组织团队赴青海省开展“组团式”教育工作,时任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党支部书记的常途毅然报了名。“作为一个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过来人’,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我乐于帮助(果洛)孩子们成长。”2022年7月底,常途随上海市第五批援青联络组抵达青海,担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党委委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这是一所面向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六县招生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97%的学生为藏族,约七成来自牧区。

    开展工作后,常途很快注意到,孩子们因生活环境所限,对外部世界认知有限。例如,课本中有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形象的句子,但许多牧区孩子却难以理解。

    “我觉得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常途下定决心,一定要创造条件,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经过反复沟通和大半年的努力,常途终于让学校所有学生有了到西宁研学的机会。他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走出西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是常途一直思考并重视解决的一个问题。

    他采取“聚沙成塔”的方式,争取多路资金分批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购买设备、开设课程。2024年以来,他牵头募集爱心资金近100万元,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融入地域特色——唐蕃古道主题赛道串联历史人文,新能源展示沙盘聚焦果洛玛尔挡水电站,“双碳墙”渗透生态教育理念。

    2024年2月,该校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成为少数获此殊荣的民族学校。

2025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