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一年一度,上海高校的研支团奔赴祖国大地西部。随着当地的新一批新生开学报到,涌入课堂,“新人”教师们也在忙碌中,开启为时一年的教学生涯。在学校里,他们有过好奇,有过担忧着急,更多的是欣喜与充实。今天,他们迎来了自己在西部的第一个教师节。
青年报记者 林千惠
忙碌起来把教师节都抛在脑后了
在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东华大学第六届研支团团长、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毕业生剡晨刚度过了手忙脚乱的第一周。开学报到的那一天,他所在的德育处办公室时不时钻入前来求助的孩子。没有脸盆、找不到宿舍,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准初中生们,问题频出。
看见学生要哭了,这位从上海高校来的新任老师急得满头汗:“以为自己会带孩子,结果状况百出。”一旁的老教师代替他,平和地问话几句,学生情绪渐渐稳定。剡晨由此琢磨到窍门:“面对学生的情绪,要反应平淡,要是我也慌张,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事儿肯定很大。”
剡晨计算,目前他共教学两个班,七(7)班和七(8)班,加起来约100个学生:“入学的时候,学生们按照班级站好,我借着给他们拍视频的机会,提前去看他们。”他拿着摄像机,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有的学生偷偷瞥他,有的紧张到发僵,“我想给他们一个小惊喜,等到上课时,他们发现‘原来这个人是我的老师’。”
正式上课之前,他很担忧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人设”,怕不够威严。本周一下午,他上第一节政治课时,故意表现得很严肃,结果教室极安静,学生怕极了他,互动也不多。于是,第二次课堂他稍微放松了些,课堂活跃起来,秩序却又变得不够好。剡晨仍试着把握其中的平衡点,找到做一名成熟老师的标准。
谈起自己的学生,这位“新人”教师和所有老师一样忍不住絮叨起来,他念叨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上海的孩子们更薄弱一些,他调整进度,打算在课上更多“总结知识点”,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上最大效率地吸收知识”。到了夏末,贵州遵义逐渐凉爽,中午却仍然闷热,有时狂风大作,雨势连连。教室里没有空调,上课时学生闷了一头汗,他心疼学生,想方设法地打开门窗通风。
“每次上完课,嗓子都在冒烟,得喝板蓝根冲剂调节。”他感慨。如今,最初成为一名新老师的喜悦和新鲜感,逐渐转化为责任感。早上七点半去教室带早自习,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四点半放学以后,处理案头工作,有时也得制作学生校牌,拍摄宣传视频……真正工作起来,他发现,教师这份工作,并非只有教书。
“直到团委的老师发消息给我,我才发现,哦,教师节快到了。”剡晨说。十天之前,剡晨还很期待教师节,与研支团的伙伴们商量聚餐,但忙碌起来,大家伙都将这件事抛在脑后,剡晨感觉到经过开学这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后,他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过渡。
“教师对我而言不再只是意味着新鲜的身份,而是照顾学生的一份责任。”同时,他的念头也更坚定,“我本身就是西部的孩子,从甘肃来,现在到贵州去,我要坚持我的初心,帮助西部的孩子们成长。”
期待孩子对我说的第一句心里话
作为同济大学第二十七届研支团李庄分团长,胡海琪在前往四川省宜宾市的李庄中学前,就已认识这里。这位同济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生曾和李庄中学的孩子们通过信,随往届研支团一起来送中考,也看着曾任教的学姐将写下未来目标的纸条发给三年前教过的学生:“那时候,我感觉到孩子们对研支团的老师有天然的信任与喜爱。”
虽与此地结缘已久,但真正站上讲台还是第一次。9月1日,她为李庄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带来了历史第一课。此前在小学,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多了一门要考试的学科。于是,从以史为鉴、传承中华文明的角度,这位新晋的历史老师并没有急着翻开课本,而是在课堂上传达学史的意义,“上课结束后,感觉到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明显增强了,到了第二节课,我说要选历史课代表,全班都在举手。”
四川宜宾与上海相隔近两千公里,而东部与西部,隔着的并不只是距离。李庄的教室没有空调,食堂的环境也简朴得多,餐食师生一致。相较于有限的硬件条件,这里的老师们却有着对教育的无限热情。新老师胡海琪向这些前辈学习到了教育教学的经验技巧,更感受到真情与热爱能弥合资源的差异。
胡海琪注意到这些孩子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比起一时的学习成绩,她更想帮他们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教他们如何做以单元知识点为核心的‘个性化’学习笔记,也希望他们能在课堂外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
学生是积极、可爱的。课后,不少学生会围到讲台边,询问历史问题。上课时,有些孩子在积极发言中蹦出家乡方言,别的学生会小声提醒“老师还没学会四川话”,还体贴地给胡海琪当翻译使者。奇思妙想也多,历史课讲到早期人类历史,讲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胡海琪询问人与动物的区别,标准答案是“直立行走”“制作和使用工具”,但学生出人意料地说,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一个切入点,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令她很惊喜。
刚到宜宾时,一想到要教两个班,胡海琪不免有些担忧:“我既好奇,又非常紧张,该怎么面对他们呢?但相处下来,发现不用,孩子是最纯粹的。”离教师节还有一天,马上第一个纪念日来临,不久前还是学生的她,忍不住有些雀跃:“李庄中学的学生很乐于表达,有一些还会偷偷准备给老师的小心意。经过一周的熟悉后,我期待他们对我的第一句心里话。”
这次西部之行也是她作为同济人的一次寻根之旅。八十余年前,四川的李庄曾是同济学子停留的地方。烽火连天间,因抗战而屡次迁校的学子,在这儿安然度过六年。如今,他们带着知识,再次来到西部。研支团作为同济大学和李庄联络情感的坚实桥梁,二十年间接续奋斗,牵起了同济和李庄共同文化抗战的情缘。“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里,为我的学生们打开窗口,看见课本之外不同的世界。”胡海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