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去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第十二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共有22家工厂加入全球灯塔网络。其中,来自中国的工厂数量最多,有13家。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位于上海的普陀工厂——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成为2家“端到端灯塔工厂”之一。
青年报记者昨天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
直击智能生产车间
走进施耐德电气智能生产车间,强烈的AI感扑面而来。在5G摄像头监控下,搭载着托盘的大小机器人不停地穿梭在走道上,满载出去,驮着空托盘再回来,形成循环。“路径阻塞,请及时离开障碍”,遇到路人机器人还会提示避让,并自主绕行。
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是关键工业控制元件的生产基地。随着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工厂过去4年订单激增,产品种类翻两番,但也面临供应链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的挑战。为应对挑战,这家有着近30年历史的“老厂”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机器学习(ML)、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自动化与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从产品研发原型设计、柔性化智能生产、预测性维护运维到端到端供应链协同等核心环节全面革新,贯穿研发、采购、生产、交付等关键环节,塑造了高效敏捷的端到端价值链。
“AI深度学习更加贴近人类的感觉,柔性化智能生产可以切换生产线,更加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工程师介绍说。
面对产品种类激增4倍的生产挑战,工厂创新部署了第三代全自动模块化柔性生产线。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快插接口设计,产线可即插即用自由重组。四轴机器人灵活供料、AI视觉质检系统——协作机器人+AI影像质检实时把关质量,从而实现柔性供料。在自动化柔性线,端到端供应链智能为柔性生产注入“神经中枢”——实时连通订单、库存与设备数据,基于机器学习(ML)与运筹算法动态生成最优排产方案。当工厂订单波动时,系统能够自动触发产线模块切换,生产速度提高65%,订单生产交付时间大幅缩短67%。
将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
作为全球产业技术头部企业,施耐德电气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将世界领先的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智慧工业、具有韧性的基础设施、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智能楼宇以及数智家居中。
植根中国38年来,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和四大研发基地之一。作为最本土化的跨国企业之一,施耐德电气持续强化“中国中心”建设,打造“短链”布局,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推动供应链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
据透露,施耐德电气将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目前已设立北京、上海、无锡、西安和深圳五大研发中心,并于2023年在北京成立AI创新实验室,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多元化的“AI+”应用场景。近年来,连续落地“数字配电中国研发中心”“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等一系列世界级研发机构,为工业升级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创新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