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浦江潮头 赏珠江新韵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金秋十月盛大启幕
青年报 特派记者 陈宏 广州专电

    即将在上海展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展品。青年报记者 陈宏 摄

    蔡广新 制图

    当岭南文化遇上海派文化,就像天雷勾动了地火。

    下月中旬即将开幕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广东将作为本届艺术节受邀主宾省,与组委会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精选舞台力作、美术经典、活态非遗项目与其他优质文艺产品,全方位展示岭南文化。青年报记者近日赶赴广州,走访了文化周的多个“备战现场”,实地感受了文化大湾区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青年报特派记者 陈宏 广州专电

    从粤剧到大展

    文化周核心活动之一“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汇聚从近代、现代到当代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约800件(套)经典代表作。其中,关山月的《报春图》、黎雄才的《迎客松》等大尺幅作品都将来到申城。

    此次赴上海,文化周精选7台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的原创舞台剧目,涵盖舞剧、粤剧、话剧、芭蕾、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型,将在上海市多个场馆集中演出,展现岭南艺术守正与创新并重的格局。其中包括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英歌》、广州粤剧院演绎的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广州芭蕾舞剧院带来的芭蕾舞剧《家园》、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探索的当代杂技剧场《站台》、叶童领衔主演的话剧《唔讲得》、香港芭蕾舞团呈现的《布兰诗歌》、澳门多媒体偶剧《虫虫的仓鼠》,凸显大湾区文艺多元共生、融合创新的特质。

    在广州粤剧院的红线女大剧院,《英歌》《双绣缘》《站台》剧作的主创们组团来“吹风”。《英歌》创新性地将众多非遗内容加入了具有时代审美的舞蹈中,有望再度掀起此前如《醒·狮》一般的热潮;《双绣缘》起用了罕见的“双生双旦”组合,配合传统意味浓郁却又备受年轻人喜欢的舞台风格,让传统粤剧焕发新意;《站台》则让杂技不再只是以追求高技艺为方向,而是在其中融入了现代舞的精神内核,令人动容。

    文化周核心活动之一“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汇聚从近代、现代到当代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约800件(套)经典代表作,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装置及美术科技等领域。大展将在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展出,以超2万平方米展区、20个展厅,为观众奉献岭南美术盛宴。观众不仅可以欣赏高剑父、关山月、林墉等几代宗师的经典原作,还可通过翔实文献和珍贵影像,系统领略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其中,关山月的《报春图》、黎雄才的《迎客松》等大尺幅作品都将来到申城。

    从岭南到江南

    “当粤剧《双绣缘》遇到昆曲《长生殿》”活动将于9月14日在上海宛平剧院举行,两地青年演员还将表演粤剧《双绣缘》和昆曲《长生殿》选段,邀申城观众共赴粤韵昆腔的浪漫之约。

    长三角、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大城市群。而在文化层面,和江南文化一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岭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在上海开展文化交流,是各家文化机构共同的愿望。

    广绣承载着岭南文化精髓,10月18日首次亮相上海宛平剧院的粤剧《双绣缘》,将以广绣为题材。“粤剧与广绣本就渊源深厚,传统粤剧戏服正是以广绣为基础。《双绣缘》以‘双非遗’为经,以传奇爱情故事为纬,编织两对恋人的命运,巧妙点题。”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林凯彬介绍。

    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江南的苏绣和昆曲。此次《双绣缘》来沪,也将这样的创意变成现实——“当粤剧《双绣缘》遇到昆曲《长生殿》”活动将于9月14日在上海宛平剧院举行,为首演预热。届时,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与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将来到现场,共话“南国红豆”与“江南兰花”的百年情缘,分享艺术生涯中交流碰撞的趣事;两地青年演员还将表演粤剧《双绣缘》和昆曲《长生殿》选段,邀申城观众共赴粤韵昆腔的浪漫之约。

    类似的互动还有10月18日、19日登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的杂技剧场《站台》。该剧制作人、艺术总监吴正丹是中国最著名的杂技演员之一,她开创的“肩上芭蕾”推动了中国杂技艺术化的发展方向。

    《英歌》诞生至今10个月,已在全国巡演52场,曾两度登上申城舞台,10月18日,这部热剧将在上海文化广场再次起舞。虽然不少上海观众已经很熟悉这部剧了,但舞剧总编导钱鑫、王思思表示,《英歌》为参加艺术节又进行了全新打磨提升,“一年三次赴沪演出,尤其要在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检验作品的成色,我们既兴奋激动,又如履薄冰。”

    记者还获悉,为推动文化真交流、深互动,文化周还特别组织英歌舞、醒狮等富有岭南特色的非遗表演,深入展馆、商圈、美育空间等上海城市公共区域开展互动展演,与美术大展动静结合、相互辉映,展现独特魅力。

    经上海向国际

    我们期待以艺术为纽带,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创与人才共育,共同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助力大湾区文化圈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国家级的艺术节平台,如今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艺术节行列,具备世界影响力,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赴沪作品创作者,也都纷纷表示,将上海作为第一站或最重要一站,期待从上海“出海”,将岭南文化带到全世界。

    在广州芭蕾舞团,记者见到了经常活跃在上海舞台的编舞王圳冰。此次,这名深圳青年担任了10月15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亮相的芭蕾舞剧《家园》的编舞。该剧围绕“大湾区心灵归宿”主题,讲述华裔恋人回归祖国、投身湾区建设的故事,其中创新融入粤剧水袖、南拳、英歌、舞龙、舞狮等岭南文化元素。

    他说,剧中的这些文化元素,很多在世界上并不陌生,“去年我曾来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亲身感受到了上海观众的热情和节展窗口的力量。希望今年的新作《家园》也能通过这个平台被世界看到”。

    “艺术节期间,芭蕾舞剧《家园》在沪首演。上海将成为这部新作走出广州,踏上国际国内巡演之路的第一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邹罡感叹道。

    文化周期间,粤沪两地将携手在国际演艺大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特展展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现场将邀请十余家粤港澳具有代表性的演艺机构,向海内外推介大湾区代表性剧目及品牌文化活动,举办项目签约仪式,推动一批大湾区佳作进入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大湾区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与合作网络,构建长三角与粤港澳文化产业共促共赢新机制。

    “我们期待以艺术为纽带,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创与人才共育,共同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助力大湾区文化圈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希望本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能够成为连接上海与大湾区城市的文艺桥梁,汇聚创意,共建共享,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