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队正在研发制作受访者供图

王瑞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我们能对霸凌做些什么?”在本月初结束的第七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05后学子王瑞和团队设计的“破牢之声——VR反霸凌的引领者”项目获得了铜奖。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堂专门讲述校园霸凌的心理课。
在他看来,一些让老师同学误以为是玩笑的言语下也可能暗藏恶念。他希望通过VR反霸凌,让大家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到霸凌的危害,不再沉默。
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通过VR场景,解构何为校园霸凌
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影片主题直指校园霸凌问题,这一社会性问题引发许多关注。那时,还在上海行政管理学校就读的王瑞上了一门心理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同学因为缺乏切身体会或不感兴趣,而对校园霸凌现象不以为意。
这一现象引发了王瑞的思考,“可能大家觉得这件事离自己很遥远吧。但其实在信息化时代,校园霸凌的形式也在变化,比如网络暴力在校园里也会发生。”随后他组建了逐火工作室,希望设计出一款反霸凌VR装置,让大家可以通过VR体验一些场景,了解何为校园霸凌。
一开始,在关卡的设计上,大家便碰到了问题。在一番头脑风暴下,大家各自建言献策,一个游戏剧本逐渐成形:用户将扮演失聪少年陈默,通过探索超现实(霸凌现象隐喻)校园场景,揭露自己好友叶雨晴被霸凌致死的真相。
“《破牢之声》是一款以校园霸凌为核心主题的心理教育体验产品。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交互设计,将道德抉择与整个霸凌系统的复杂性深度绑定,引发用户对旁观者以及整个霸凌系统中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三者关系的反思。”王瑞介绍说。
王瑞介绍说,团队成员给这款VR产品设置了6种主线结局与4种隐藏结局,基于用户的沉默选择、记忆修复率、NPC信任度动态生成。在体验过程中,抉择也会改变环境(如涂鸦文字、物理现象)等,产品采取了VR技术融合,通过手机和VR眼镜扫描现实场景,触发全息记忆碎片和超自然事件。通过LBS定位技术结合校园安全教育,用户可以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解锁限定的特殊效果。
原本以为技术才是最大的难点,但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王瑞和小伙伴们越来越觉得心理方面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卡点。于是他们咨询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B级沙盘游戏咨询师、团体沙盘游戏分析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中级指导专家董振华。咨询过程中,董振华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区别。
这给了王瑞一些启发:低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差别,需要考虑到VR产品和心理的关联度。“我们打算设计心理压力系统,通过手环、智能手表的心率检测功能动态调整画面效果,用户理智值也会影响场景的体验感和解密难度,压力值一旦过大会触发保护机制(暂停用户进行体验)。同时分年龄、性别和承受能力创建不同程度的体验方式。”
方式新奇,用户体验意愿高
那么,这款反霸凌VR的前景如何呢?团队成员开展了问卷调查。
“根据我们进行的社会调查,以及在各种网站和平台上发布的线上问卷调查:市面上目前缺少以针对校园霸凌为主旨通过VR设备进行体验的新奇方式,并且大多数用户都愿意对该体验进行尝试。”王瑞介绍说。
问卷星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表示“反思自身旁观者行为”,体验结束后主动愿意学习反暴力知识的用户占比64%,选择多结局体验率高达40%,社区被调查者DIY设计谜题超3000条,形成可持续内容生态循环。数据显示,有30%的被调查者愿意为校园霸凌事件进行爱心捐款。
在尝试与校方进行合作的时候,校方提出了几个问题,VR设备会让学生沉迷暴力场景吗?教师如何将VR融入现有课程?如何证明比传统班会课有效?
王瑞解释说,为了防止网络沉迷,VR系统内置创伤缓冲机制,当学生的心率超过120自动切换辅导场景。在时间把控上,单次体验的时间≤25分钟,周累计≤2小时。同时,87%学生在体验后表示“更倾向打破沉默而非旁观”,实现了教学目标。针对如何将VR融入现有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打算提供四阶段融合教案,分别是提供课前的VR认知、课堂角色扮演、VR干预模拟、课后数据分析简报自动生成教学建议。此外,用户也可以通过付费获取更详细的数据报告。
“我们通过在自己班级的心理健康月主题班会获得了一些数据。数据证明,经过体验后,知识点记忆的提升率高达107%,行为改变意愿提升率高达162%,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班会,能达到预防目的。”王瑞介绍说。
如今,已经到上海市工商职业学院就读的王瑞脚步不停,他打算继续率领原有的团队打磨这款VR产品。
他认为,这款产品的开发很有社会意义。“近年来,霸凌事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痛点。如何有效遏制欺凌事件产生的上升态势,成为安全预防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霸凌的警示和教育问题日显重要。但目前由于团队技术力限制以及团队成员基本由学生组成,我们对校园霸凌的认知更加透彻,所以我们的团队当前将主要聚焦于校园霸凌的体验开发。这个项目诞生于校园霸凌主题心理课堂,核心目标是降低霸凌发生率。响应教育部‘用市场化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服务’的号召。”